别让陪读“赔”了孩子

2007-04-29 00:10
心理与健康 2007年1期
关键词:小雯女儿家长

刘 卫

眼下,家长陪读已经成了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其陪读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小学主要科目和“特长”,陪读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但家长租房专门照顾在读大学生也不是个别现象。

陪读对学校来说,既可以挖掘游离于校外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一部分老师搞课外创收;而那些想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家长们,似乎成了这场教育博弈中最大的“赢家”和受惠者,他们既能对孩子的学习效果“看得见,摸得着”,还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全方位的照顾。一些家长对陪读趋之若鹜,甚至做起专职陪读员,似乎—“陪”就灵,“陪”就能放心和省心。

案例一:吴大刚夫妇。儿子吴磊,九岁,重点小学在读。

吴大刚一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吴大刚是一家机关的小职员,妻子在一家私企打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夫妇俩几乎将三分之一的收入用在了教育投资上,花大价钱把儿子弄进了一所重点小学。从孩子懂事起,父亲常拿报纸上“状元”的事迹给孩子励志。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他们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妻子重新找了一份零工,大部分时间用来照顾儿子。问及他们陪读到何时,吴大刚眼里充满了憧憬,但也很茫然:“压力大呀,好几个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儿子看来有点潜力,我们再难,也一定要想办法撑下去。”

解析:多年来,应试教育明松暗紧,对子女的教育已成了不少家庭投资的重中之重。高分意味着就能读好学校,能上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能轻松地找到好工作。再加上每年高考后,一些媒体对高考状元的专题报道和过度渲染,使很多家长不仅从中获得了动力,也因此产生了陪读的冲动。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家长选择陪读既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同时也期待着这种超前的意识能得到后期巨大的回报。

案例二:曹英,32岁,单亲家庭。女儿小雯,就读于某城区普通中学。

小雯在10岁时,父母感情就不合,时常打闹。为了不影响孩子,最终曹女士选择了离婚。离异后,小雯被判给母亲。在分割财产时,曹英从做生意的丈夫那里得到了房产和近10万的补偿金。女儿成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高三时,女儿由普通班“升”到重点班后,曹女士喜不自禁,她与距离学校附近的一位同事置换了房产,低价卖出高价买进。几经折腾,家里财产严重缩水,曹英只好不停地向自己已年迈的父母筹措教育基金。她的想法很单纯,只要女儿日后能考上大学,一好百好。周围像她这样的学生保姆多的是,为了女儿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解析:现在,校与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开始涌动着一股陪读的潜流,相互攀比严重。你送孩子上培优班,我就干脆在学校周边租房吃住,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照顾。有的家长甚至背土离乡,在外地边打工边做起了孩子的全职保姆。在这种攀比心理的昭示下,为了面子上的好看,有些人甚至借款陪读。而衡量这种陪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是看孩子的成绩,完全不顾及它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案例三:某附属中学高三文科班班主任雷老师。

雷老师一直都带毕业班。前几年,由于教学有方,连续几届毕业生的高考成绩都排在区里前列。学校受到了表彰,雷老师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教师。这两年,优质生源的争夺战在社会上愈演愈烈,雷老师所在的学校在教育资源上拼不过真正的重点中学,抓不到充裕的优等生,只好在家长身上下工夫,明里暗里鼓励家长陪读,并对给予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开小灶,减免一部分杂费。采访雷老师时,他说这样逼家长并不是他的初衷。校方这样做叫“堤外损失墙内补”,不树几个陪读家长的典型,就带动不了大家的积极性。

解析:在陪读这个问题上,一些学校或代课老师的某些提醒或暗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学校在家长会上把陪读的家长当成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和老师比家长有更大的话语权,譬如,老师发出诸如“某某某的家长由于陪读,孩子进步神速”、“某某的家长靠打工为学生挣学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信息,使家长误入迷途,成了全日制或半工半陪的示范家长。

案例四:家长王小瑛,45岁。女儿郑纤纤,某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

说起女儿,王女士一脸的自豪,自从发现女儿有舞蹈方面的天赋后,夫妻俩就开始对她进行“定向培养”。谈起陪读史,王女士称得上是“老革命”。女儿的学上到哪儿,她就把“家”搬到哪儿。十几年下来,也不知道在这方面花了多少钱,“好在女儿现在有出息了”。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去年女儿纤纤毕业后去应骋了好几家文化传播公司,因为不敢单独坐火车,也缺乏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技能,加上性情孤傲怪僻,屡屡被除拒。虽然纤纤专业突出,但生活上低能,至今仍“赋闲”在家。

解析:现在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加之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故而陪读成了家长保护孩子最好的理由。有一位家长诉苦道,我也知道带孩子上培优班很累很苦,但让他一个人过马路我不放心呀!花了钱就想知道孩子到底学得怎么样,亲眼看了后心里觉得有了底。这种保姆式的心态大大削弱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娇惯了孩子,助长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从长远看,陪读对孩子弊大于利。

凡此种种,笔者不赞成家长陪读,家长们更不要被“陪则立,不陪则败”的社会传言蒙蔽。陪读除了加重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外,还会对孩子心身健康造成损害,也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对厌学恐考的精神负担。所以,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来说,与其让陪读“赔”了您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小雯女儿家长
大三的女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海的女儿
妈妈的担心
神奇的秀逗
家长请吃药Ⅱ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