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的失眠是怎么来的?

2007-04-29 00:03
心理与健康 2007年1期
关键词:安眠药脑细胞心理因素

刘 东

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人都曾被失眠呢?临床观察发现,由生理、疾病、药物及饮食因素导致失眠的患者人数远远少于由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患者人数。

那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失眠?经心理学家归纳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种:

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患者晚上一上床就担心自己睡不着,或想尽力让自己快入睡,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就是“失眠期待性焦虑”。

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大脑需要休整,就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周而复始便形成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的本意是想入睡,但这种想法的本身却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越兴奋,就更失眠。

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地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还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的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会影响人们睡眠的质量。

其实,科学已经证明,睡眠中就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可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那种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人产生了心理负担。

自责心理:有些人在工作生活失利后会感到内疚和自责,经常在脑子里重演过失的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作出妥善的处理。由于白天事情多,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会稍轻,到夜晚则容易不自觉地“徘徊”在自责和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从而久久不能入眠。

期待心理:是指人们因期待某人或某事、担心睡过头误事而出现的早醒现象。比如:倒班工人在上夜班时,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而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惊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早醒的习惯。也有些人在晋升、考试、分房等结果快要公布前,常常因处于期待的兴奋状态而难以入睡。

手足无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后,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常常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焦急状态中。

以上是常见的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当然,精神科很多常见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都有失眠的症状,那些就不能单单用心理因素来解释了。

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由患者失眠持续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目前,心理学家将失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暂时性失眠。这类失眠只维持几天,可能由于情绪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所引起,如重大节日、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可很快地调整过来,或者会把它看作是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总之,对于这种失眠,人们不必惊慌,几天后会不治而愈的。

(2)短期性失眠。这类失眠一般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常出现在人们患有严重疾病或遭受巨大压力时。患者可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求助心理咨询师,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改善。

(3)长期性失眠。这类失眠一般持续三周以上,有时甚至多年。患者遇到特殊事件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头痛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需要医生和心理专家的共同帮助。

应对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患者,最好先学会自我调适,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导因素放在自身主动调节的基础上,若依靠药物调节是非常不当的,而且还会极大地损害人的健康。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当一个人适应了一定剂量的药物后,他就会需求更大剂量的药物以维持同样的疗效,于是便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服药——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继续失眠——增加药物剂量。这时,安眠药便成为导致失眠的元凶。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最好要寻求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寻找和发现导致失眠的元凶,对症治疗是失眠患者需要重视的根本解决办法。

猜你喜欢
安眠药脑细胞心理因素
为大鼠移植人脑细胞
脑细胞消失记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安眠药常换换
安眠药服用须知
安眠药不“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