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文
初高中的孩子,正处在情窦初升的花季、雨季,心理学上不把这一阶段叫做青春期、青春后期。
那是一段听起来好熟悉的心理路程,不知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有了小秘密,心里开始出现了自己的那个“她”/“他”。有了想偷偷地望“她”/“他”一眼的冲动,见到“她”/“他”时心如脱兔,见不到时又朝思暮想;有过想表白又不好意思时的犹豫,也有过终于让“她”/“他”知道之后的担忧;当然还有怕老师批评、怕家长知晓的那一份忐忑……青春期,有过那么多复杂而丰富的体验,酸酸的、甜甜的,还带着些许苦涩,纯真中透着朦胧。
一封“情书”的秘密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在青春期的那种萌动和矛盾:他总是不由自主地走神,感觉45分钟的时间太短,下课铃声响起时内心总是会涌起一股失落;经常在梦里梦见梅子老师;经过两天精心构思写成的饱含激情又让自己面红耳赤的情书,却在自己带双锁的箱包里“躺”了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能见到,他却要跑到离校两里的邮局,将信投进邮箱,瞬间又觉得后悔;信投出之后不敢去上英语课,得知那封信没有被梅子老师发现,又暗自庆幸;并且还为自己“下流”的念头感到羞耻,认为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感觉自己已无药可救。细微的内心活动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孩子的情感冲动与理性的克制、压抑纠缠在一起,也算是一种痛并快乐着吧!
在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身体的成长,还包括心理的成长,两者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青春期是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必经阶段。在青春期,个体的身体开始发育,出现第二性征,与此同时,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但是青春期又是学知识的黄金年龄,家长和老师们开始软硬兼施、三令五申,不允许谈恋爱,于是便出现了“早恋”这一名词,同时也出现了与“早恋”作斗争的现象,“早恋”似乎与学习不共戴天。然而就像一粒种子要破土而出一样,这种冲动是一种发展的力量,是不可避免的。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这种力量称为“利比多”,也叫做性驱力,它来源于人的潜意识,由本我来满足它的需求。一方面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断地被个体吸收,形成了个体的超我部分,由它来监督个体,告诉他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另一方面,本我和超我总是同时左右着自我的行动,就像该故事的主人公一方面忍不住地想梅子老师、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下流”且“十恶不赦”一样。“忍不住地想”是发自内心的,而“觉得自己‘下流、‘十恶不赦”则是出自超我的约束。由此看来,这种心理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斗争结束之后,个体往往能从中获益,就像该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在打发走这一段尴尬的日子之后,他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他的性情成熟了许多。
那么,这场斗争是怎么结束的呢?就是那封情书的发出。通过书写并邮寄这封情书,主人公的“利比多”能量得到了安全的释放,而这种安全来自于梅子老师的宽容和接纳。或许,“早恋”与学习并不是不共戴天,梅子老师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理方式挽救了一个男孩的自尊,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识到青春期各种心理需求是个体成长所必需的,试着理解和接纳它们,维护好这段人生之初的美好情感,因为它,我们的情感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