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台湾建筑商,为了实现人生奋斗的新目标,开创事业的新起点,在考察了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来到中国内地。他先后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最后到了广西桂林。他为桂林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而陶醉,被桂林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所吸引,决定把他的项目——一个集休闲度假健身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设施——放在桂林,并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引申出他的项目名称“桂林山水高尔夫休闲俱乐部”,以激励自己把事业向“甲天下”的境界推进。
此人就是时年刚过40的翁述正。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后回到台湾搞建筑,盖房子,业余时间喜好骑马和打高尔夫,一度接近专业水准。正是这种业余爱好,让他发现了商机。
天时地利人和“桂林山水”上马
建筑商信“风水”,特别讲究天时地利:天时者,时机也:地利者,自然环境也。翁述正是怎样抓住时机,选好地点,得到“天时地利”的呢?
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冰封解冻,大批台商奔赴大陆投资经商,他们首选的落脚点,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那里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产业结构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但在翁述正看来,作为体育休闲产业项目,更看重的是自然环境。在考察过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休闲设施和高尔夫市场之后,又在大陆辗转各地,他最后情有独钟地选择了桂林,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二个起跑点。
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90年代初,大批台湾游客蜂拥而至,对台湾人的族群生活方式有透彻了解的翁述正,一方面看到了桂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又知道台湾游客到了桂林之后的所欲所求,同时更清楚在一个著名旅游胜地建一个高尔夫球场给当地市场和投资者所带来的双赢效益。于是,在这个当地人还不知高尔夫为何物的桂林,他把“桂林山水高尔夫”的目标客户,首先锁定为到桂林旅游的台湾人,而不是本地消费群体。只有熟悉高尔夫市场特性的投资者,才能把超前眼光和务实目标相结合,敢于在人们不认可的时候抓住机会。
“什么是高尔夫?”
“既然是以台湾人为对象,为什么不在台湾搞高尔夫?”
“你种的那些草,能喂牛喂羊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翁述正不论是对当地官员,还是对项目地点的农民,都重复解释过无数次:“我们就是在荒地上种草,然后在草地上打球。”人们没接触过这玩意儿,看不清这个项目的未来前景,不知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知道高尔夫球场的草连牛羊都不吃,能有经济效益吗?所以,如何让人们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念,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是翁述正面临的最大困难。为了解决人们心中的疑虑,他花费了极大的耐心,以及很长的时间,并最终依赖实践的证明。
落户桂林只是第一步,找到最佳地点,才是关键所在,翁述正为此走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力图找到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完美结合点。桂林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漓江,照理说在漓江边建个高尔夫球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但细心的翁述正发现此段漓江的高低水位差在15米以上,如遇特大洪水,将有灭顶之灾,此乃“风水”不尽人意,于是放弃。最后终于在近郊尧山觅得“风水宝地”一块,开始了项目的建设,时间是在1992年。
保护环境顺乎自然
翁述正既是开发商,又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认为搞高尔夫球场的人“最需要讲人性道德”,指的是开发商在一个高尔夫项目的全部设计、施工以及日常养护过程中,要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农田为原则,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否则项目一定失败”,没有15年的经验教训,他不敢下此断语。
一开始,翁述正按业内流行的聘请名家设计的作法,请了美国、日本、泰国等地的高尔夫球场设计专家,来到桂林,一起探讨研究设计方案,结果却感到他的理念和专家们说不到一块儿去。名家喜欢玩“大手笔”,动辄开山炸石,搬动几十万上百万土方毫不在乎。在翁述正看来,“土方量越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大”。于是他决定依靠自我,充当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凭着他在台湾从事建筑近20年练就的功夫,完成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设计还不算是难事。这样,他掌握了球场设计的主动权,把自己的环保理念付诸实施,还节省了大笔设计费用。
有些地方搞高尔夫球场,几乎是先把2000亩地推平,再用人工堆砌出一些丘陵斜坡,称为“造型”,绝对是把原来的地形地貌弄得面目全非。翁述正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原貌,尽量不破坏环境”,把土方量减到最少,树木能保留的尽量保留,绝不乱砍滥伐,在水景第4洞球道中间独立的那棵老树,就是最好的例证,是“山水”的经典之作。
外界认为高尔夫球场肯定会占用大量农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高尔夫球场完全可以建在荒山野岭、沙漠海滩。“桂林山水高尔夫”就是利用荒地建造而成,没有占用农田,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保护了农业生态。在球场工作的300多当地农民,都还有自己的责任田,每逢农忙时节,都能获假分批回家插秧收割。农民们在球场工作,每月有固定工资,解决全家人的温饱不成问题,种田成了额外收入。令翁述正感到欣慰的是,作为把高尔夫引进广西的第一人,他创办的“桂林山水高尔夫”十几年来给当地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现在就连附近村里的大妈大嫂,都能操着纯正的英语说“嗨!泰特力斯(Titleist一个美国品牌)”,向人们兜售二手球,做起高尔夫生意。
能专心就能成专家
从1992年到现在,翁述正一头扎进桂林,已经15个年头过去,在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堪称专家,为此他付出了十几年的宝贵时间,把大量心血倾注到整个球场的一草一木。他对自己球场的了解,似乎到了天人感应的地步,“有时我会梦见这个洞的球道草在哭,那个洞的果岭草在生病。”仿佛那些小草就是他抚养的芸芸众生。醒来以后到现场一看,往往真有其事,梦中所见的草坪,不是有病虫害,就是缺水烂根,然后赶快给草“治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小草短暂的生命周期和脆弱的生命力,给高尔夫球场的养护工作带来了数不尽的难题。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生长的草,能够既耐寒,又耐暑;既耐涝,又耐旱,始终保持翠绿。因此,也没有哪位草坪专家,能够解决全世界所有高尔夫球场的草坪问题。偏偏那些球场工程师所追求的,就是草坪能四季常青。
翁述正在这个问题上不崇洋迷外,他认为:“夏威夷的专家到了桂林未必是专家。土壤、气候、环境、温度等等,诸多因素都不一样,照搬美国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自己必须成为专家。而只要你干一件事情钻进去,有持续力,你就能成为专家。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琢磨了5年,经过多次试验之后,他最终还是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解决球洞区(又称为‘果岭)冬夏两季的用草问题。那就是每个洞设置两个果岭,分别种植冬季草和夏季草,两个果岭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桂林这种四季分明的地方的果岭表面质量。好在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留了“双果岭”的地方,所以方案顺利实现。现在“双果岭”已经成了桂林山水高尔夫球场的特色之一,无论什么季节去,都可以看到绿茵茵的草坪,一片生机景象。
对于自己呕心沥血建造的球场,翁述正坦率地说,满意度只有60%,刚刚及格,还大有改进的余地。他每天都下球场转来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到种花割草,大到改造球道,他都事必躬亲,力求完美。在建完了充分体现桂林山水画风格的山景9洞和水景9洞之后,翁述正又突发奇想,在群峰环抱之中,再搞了个石景9洞。客人在那里打球,犹如在一个放大了一万倍的盆景里行走,个中滋味妙不可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翁述正打拼多年,“桂林山水高尔夫”已经创出了品牌,前来打球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达到4.5万人/次,今年有望达到5.5万,这个数字在广西属第一,在国内业界也绝对是个大数。
顺便提一句,“山水”的球童是谢绝客人额外支付小费的,这在中国的高尔夫球场算是“另类”。按行情每人/次50元计,仅此一项,一年就为顾客节约开支近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