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锦伦
有人说,求职就如同高手过招,不见刀光剑影,招招都在拼内力。其实,只要找准定位,锲而不舍,照样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我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落,那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分析了自己的专长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花了几天时间做简历。与此同时,开始密切关注各种招聘信息,力图建立起一张自己的“就业网”。主要渠道是利用互联网和报纸以及一些朋友。在美国,网上的招聘信息相对来讲是比较可靠的。互联网上有上千个新闻群组,其中与就业求职有关的有不少。我经常浏览这些网站,搜寻上面的相关信息,并建立、发布自己的求职网页。通过人际关系顺利就业的比例也非常高。美国有句俗话:It is not whatyou know,but who youknow。(你所知道的不如你认识的人是谁更重要)。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去参加一些就业座谈会议、研习营等,也经常向一些大公司递交履历表,并参加专业团体或商业团体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
然而,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收效并不大,虽然有几个雇主约我去面谈,可是基本上是谈过之后就杳无音信。其中有一次虽然获得了第二次面谈的机会,可是人事经理在第二次面谈时,提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古怪,跟第一次的态度也大不相同。我觉得有一种被穷追猛打的感觉,觉得难以回答,结果可想而知。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一无所获。真没想到,在美国找工作竟然这么难!
当上洗碗工
思忖良久,最后决定还是先找份l临时工应急。第二天,我开始满街找餐馆、工地……在一家中餐馆门前,我徘徊犹豫了半小时,终于走了进去。餐馆店堂不算太大,但干净清爽,挂着中国字画,播着中国古曲。老板是一对华裔老夫妻。夫妻俩审视了我一番,又耳语了几句,便告知我晚上去试试。
我的工作是在厨房打杂,以洗碗为主。每个晚上干5个小时。虽然休息少了一点,但只在晚上干活,白天我还可以照样去找工作。这样,我就开始干起我在国内想都没有想过的洗碗工。
第一天工作结束后,老板夫妇给我30美元,并表示希望我第二天再来。终于拿到几天的吃饭钱了。一走出餐馆,我浑身疼痛,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在国内,我哪儿吃过这样的苦啊!开始的高兴变成了懊恼:干吗漂洋过海来找这份罪受?回到住处,躺在床上,越想越委屈,情不自禁泪流满脸。
我一边洗碗,一边继续找工作。为了能浏览每周招聘启事,我订了份当地的周末报纸,并买了台传真机。每周日收到新的报纸后,便使用2—3天时间过滤所有的启事。十几页的招聘启事真正能适合我的并不多。我将目标锁定在“行政管理”、“秘书”、“银行出纳”等工作。可奇怪的是,许多面试我的人表示我的简历很出色,可因为我要求的工作不高,却往往不敢用我。
困难重重
两个月后,家门口新建了商业银行支行,我便开始在心底盘算:要是能被录用在这家支行工作,真是太好不过了。我给这家银行发了份简历。约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对方人力资源部的一封非常礼貌的回绝信。大致内容是“感谢您关注商业银行。我们将保留您的简历6个月。其间如遇合适您的工作岗位,我们会及时和您联系的。”让人沉不住气的是,这家银行仍时不时在报上刊登招聘启事,只是我从来没有获得面试机会。于是我主动与人力资源部联系,甚至发信给对方追问“请教什么样的职位会适合我?”但每次都被礼貌地搪塞了事。当时心情真是跌倒了谷底,对商业银行失望之至。
尽管如此,因为银行业在美国很发达,大小银行不计其数。所以我决定继续在其它银行中寻觅机会。我认为如能在银行谋到一职,必将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前后与七、八家银行联系,最终在5月初宾夕法尼亚州银行约我面谈,并通知要在单位吃一顿午餐。
面谈当天,共有四个人与我谈话,谈话的内容一是了解个人的经历,二是考查英语水平,三是看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从谈话到吃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考查的过程,单位的人事主管和用人部门各有二人参加。午饭实际是一顿便餐,可别小看这顿便餐,比三堂会审还让人心悬,因为陪吃者都是老道的选才高手,看似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但你稍不经意可能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也可能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问话搞得瞠目结舌。应聘者要不卑不亢,也不能过于自谦或张扬,有时还可向对方反问。对我而言,这顿饭吃得实在不轻松。所幸自我感觉良好,对加入这家银行信心百倍。然而好事多磨,三周过去了,对方仍然没有实质性的音信给我。我去电话询问,人力资源部的人满怀歉意地告诉我说,支行行长正住院动手术,面试的事被迫停止下来。她得看情形是不是让别人代行。于是,这家银行的面试结果也就此悬而未决。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像撒网捞鱼般地又投递出了不少求职信和简历。日常生活也就在这种寻觅、写求职信、投递/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待面试通知、面试、等待结果中循环着。心情也在忽明忽暗的情势下经历着上下起伏。
第一个电话通知我的是一家叫“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该公司坐落在美丽的“前街”,实力雄厚,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单位。面试时,对方是个非常有经验的管理者,但我因为准备不充分,没能提出任何让他产生兴趣的问题。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熟人的鼓励下,我给一家叫“ABEL”的职业中介公司发了封传真。很快,对方就有了回复,要我去面试。面谈前,我参加了他们的标准笔试和计算机输入考试,也没抱什么希望,没想一周后,对方倒给了我一个工作机会——数据输入,报酬8美元/小时。犹如鸡肋,我左右为难。这份工作我不喜欢,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绝对方。考虑了一天后,我给中介去了个电话,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然后说起我想寻找一个能长期发展的工作机会,希望她能提供更适合我的工作。很快,也就在当天下午,中介给我另一个电话留言——“蓝十字保险公司的某项工作(“蓝十字”是家实力非常雄厚的医疗保险公司)。可等我第二天去电话时,该职位已经给了别人。很快,中介又给了我另外一个面试机会——本地“女童子军协会”(该协会是全国性的非赢利组织,总统夫人劳拉是名誉主席)。这次我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确定了和该协会面谈的时间。一切进行地非常顺利。
峰回路转
意外地,那个周末我又收到了一个电话留言——本地最大开发商VARTAN房地产分公司的总经理来电话希望很快和我面谈。一个月前,我曾给这家公司寄出过求职信,并已收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一封礼貌的回绝信。为什么现在分公司总经理忽然给我来电话?带着疑问,我和总经理在电话里确定下周二面谈,因为我希望在女童子军协会给我回音前和这家公司面谈。事情进展到这样的地步,我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可能会在多项选择中陷于为难之境。
与VARTAN的面谈非常顺利,快结束时,我按事前的战术方案,向对方抛出了一个信息,“在这里找工作真是奇怪,很长时间内我投了不少求职信,但很少有音讯。可突然间,我同时接到好几个面试通知。”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不及时回复的话,我可能接受其它工作。果然,他主动承诺会在两天内给我音讯。这是我听到的最有效率的回答。第三天(也就是周五),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切似乎是天意。VARTAN公司离家仅1英里多路,报酬也远高于我以前所有应聘单位的报酬。如今我在VARTAN上班已一个月了,同事和上司对我都很好。回想这一段找工经历,真所谓,天道酬勤,一切努力原来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