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命运(之三)拿什么拯救你——有形中的无形

2007-04-28 08:13
董事会 2007年4期
关键词:有形风水文化遗产

子 余

有形的东西后面如果没有无形的东西,它就不是个东西。令人费解的是:风水这个无形的东西却一直被人们拯救着。

人们愿意记住有形的东西,因为它们带给人们享受。人们不愿记住无形的东西,因为它们带给人们烦恼。问题是:人类先有烦恼,然后才会生出享受的愿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的习惯态度却与这个秩序相反:先肯定物质文化遗产,再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其中的“非物质性”,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它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请看:中国传统风水既有独自的语言、又有独特的方式,既属于社会风俗、又拥有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而且风水中使用的罗盘、鲁班尺等用具都是传统手工制品。显然很少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像风水这样,同时具备上述五个条件,而且影响面遍及全国各地。

从文化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设计的标志来看,它的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永不消失的循环;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形成“天圆地方”,寓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极为浩瀚的空间;图形中心为最早出现于古陶中的鱼纹造型,鱼纹中隐含着一个“文”字,它指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生于水,则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仔细推敲,里面无不充满了中国传统风水的基本理念!

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风水申遗”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了。最近几年来,在房地产有形事业如日中天的背后,国内外正悄悄围绕着“无形风水”展开着一系列的“拯救命运”活动。

首先是一则消息流传于网络:2006年初,由多位高校学者专家、企业与政府要员、大量民间风水研究爱好者组成的中国风水文化申遗委员会正式成立了。

接着,上海爆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上海生活美学学会认为,“风水在建筑选址上实际是一门地质、地形、地貌选择的科学”,并且要拿“风水”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近,又有一则消息传来:文化部有关部门将把风水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立项研究,进而开展风水文化的申遗工作。这是继建设部文化中心2004年起展开风水文化研究工作之后,又一个公开支持风水研究的官方部门。此举意味着官方对风水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实用价值研究已经在观念认可上有了松动。 风水为什么要赶着申遗呢?原因首先来自国内。近年来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实践经验已经提示人们,风水作为建筑遗产、古城市设计等的灵魂,这些深藏于有形中的无形更应当为今天的祖国建设所用。

如今,已经成功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南京明孝陵、殷墟等,实际上都是“有灵之物”。遗憾的是,对于这些有形东西背后的“灵魂”——即那些被称之为“文化命脉”的东西,人们却敬而远之。

国内急于“风水申遗”的另两个原因却来自国外:继韩国使用“端午节”这个名字申遗成功之后,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加紧“风水申遗”的准备。如果 “风水申遗”被日本先一步获得,中国文化将面临极大威胁:因为风水文化发源于中国,对中国文化和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目前,故宫、明孝陵等等以风水为设计原理的许多历史有形之物已经申遗成功,如果日本将风水作为自己的文化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岂不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种长期夺占吗?从一定的角度上说,这更将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釜底抽薪——不仅中国现有的大多数物质文化遗产将变成“无根浮萍”,中国也将沦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配角!

所以,2007年将是风水文化申遗的高峰年,也可以说成“风水申遗争夺年”。据悉,2007年4月建设部将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以中国风水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会议,届时将有相当高层的领导出席。

由于“风水申遗”毕竟是一个多少涉及意识形态的事件,所以引发争论也是必然。

上海已经写出的“风水申遗报告”第一句话便是:“风水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迷信。”在上海生活美学学会会长张良仁先生等人看来,风水文化和端午节乃至昆曲一样,都拥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因为它倡导“天人合一”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申遗报告将风水上升到了是“一门科学”的高度,认为“在建筑选址上,风水实际上是一门地质、地形、地貌选择的科学”。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静态遗留,是人类过去实践结果的凝固,是“死的物质”,它的传承主要是对“物”进行世代保存和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一种动态遗留,是对人类过去实践过程所展开的当下演变,是“活的精神”,它的传承主要是对“活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出一种历史与当代人之间的直接沟通。

作为反方的声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的观点是:风水中有很多神秘主义内容,需要认真辨析。尤其在当代,一些人在风水中更多地混入了大量迎合人们功利心态的迷信内容。更有甚者还以风水之名宣传“房间朝西容易生癌”、“辟邪要挂镜子”等谬论。顾晓鸣先生还质疑了在上海申遗风水的理由,他认为,不像昆曲之于昆山那样,风水却与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近日还出现了一种“徒劳论”,认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是徒劳的。人们首先要弄清楚“风水申遗”究竟是要“抢救”还是“保留”历史文化,其次要弄清楚中国风水这个历史文化是否具有“传统价值”,是否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具有“传统性”。如果它们已经丧失了适宜于其生长的土壤或环境,就是“抢救”活过来,最多也是一棵毫无价值的歪脖子树。所以,像“保留”木乃伊或者更为久远的化石那样“保留”风水,也许更为合适。

当然,不论正反双方观点是否适宜,客观问题却是十分明显。

首先,“风水申遗”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障碍,这就是缺乏传承的载体。负责风水申遗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颐忠先生介绍说,想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需要有具体的载体。这个载体或是具体的传人,或者是具有鲜明的上海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有一种在老百姓中众所周知的口承相传方式。“但是,风水缺乏这些具体的载体,它也没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苏颐忠先生承认,“风水文化”是一种习俗,但它的内容比较空洞。

第二个问题就是“风水申遗”还将面临着建设部与文化部之间的PK——谁将更具“责成”的优势?有评论认为,如果建设部PK文化部,则文化部将占一定的优势。如果再冒出个旅游局,以风水旅游文化开展风水申遗也是可能的。同样,环保局以生态风水做文章去开展风水申遗也未尝不可。

第三个问题,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

所以,拿什么来拯救你——无形的风水?是申遗还是立法?是通过民间还是官方?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老的问题依然得不出最佳答案,新的问题却在不断涌现:因为风水是一个十分脆弱的“活物”,为了它能够在今天存活,我们必须先将申遗放在一边,究竟是还原给它原先的生存环境呢?还是设法将它来个创新式的改造,让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换个新的活法?相信每个读者心里自有答案!

猜你喜欢
有形风水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Task 3
未定义
风水吉兆
Tough Nut to Crack
风水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