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锋
在新课程春风的吹拂下,教育的百花园中更是姹紫嫣红、枝繁叶茂。做一个充满实践智慧的老师,成了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园丁专业成长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成为一个充满实践智慧的老师呢?中央教科所邓友超博士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让我一连拜读了三遍。
作者认为老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包括“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教育情境的积极感知、对教育现象的辨别与顿悟、对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等全书围绕这几个方面,如剥笋般层层展开,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
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需要教师拒绝复制。这是一个教育空前繁荣的年代。面对知识飞速更新,教育理论的推陈出新,不少的教师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唯唯诺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一味地听从,一味地复制,自己的灵性、悟性都被禁锢起来。对此,作者在书中大声疾呼:“教师在考虑教育问题时要让自己参与进去,不要无条件地放逐自己的主观性,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
他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教师的学习要“始终处于进行时态",因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与教师的学习是同步的"。他中肯地指出;“教师学习不是盲目地吸收别人的思想或观点,而是一种主动阅读、聆听和反思的过程,应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知识的传授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复制,更需要融人教师的自我生成和发酵,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是合理的、智慧的,充满灵性和魅力的。
教师对教育情境的积极感知,需要教师关注细节。教育的过程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情境组成的,教师只有对教学情境进行积极而准确的感知,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取得教育的成功。因此,“老师要通过关注细节来抓住情境的特征,明白该情境与其他相似情境的差异,感受情境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摒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正确地采取行动。”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通过关注细节来打破对教学常规的过分依赖,树立在教育情境中反思的意识,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关注细节也是无数优秀老师成功的必由之路,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故事也充分印证这一点。可以说,教育实践中,怀揣着一颗关注细节的心,是让我们的教育实践充满智慧的基石。
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辨识和顿悟,需要教师善于思考。“教师实践是一種复杂的实践,离开了思考,这种实践就会平面化、技术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爱思考、能思考、善思考,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教师,因为“教师思考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师实践的质量"。是啊,一个喜欢思考的教师,总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在划一中看到变化,在辛劳中获得感悟。喜欢思考的教师,会把思考当成乐趣,把教育实践变成思考的试验田。渐渐地,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教学实践在思考中完善,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与思考之间养成,并统一于两者之中。
教师对教育伦理的彰显,需要教师拥有童心。作者认为,要避免升学压力下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教师们应拥有一颗童心。变成一个快乐的大孩子。是啊,拥有童心之后,你看孩子、看教育的眼光也许就会发生变化;你也许不再会为学生们的恶作剧而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是报以宽容的一笑,因为你知道他们是孩子,童年就该如此。此时,你已经完全融进了你的学生之中,你会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乐他们所乐,忧他们所忧。正是由于你“蹲了下来",在孩子们的眼中,你就不再是整天板着脸的“黑脸包公”,而成了一个满脸微笑的天使,每天都会带给他们快乐和喜悦。其实,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孜孜以求的、如诗如画的教育梦想吗?
智慧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充满实践智慧的教师是教育智慧的承载者和体现者。读《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一书,会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无尽的智慧,同时播下智慧的种子,最终收获教育教学的累累硕果,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