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2007-04-23 02:05常力源
人民教育 2007年21期
关键词:本质民族生活

常力源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得出结论: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質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L。

所以,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新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能够创造环境去推动受教育者的本质发展。

社会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育关注的是人,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的,所以教育必须关注生活。

然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没能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只是给予了学生走向分数的通行证。言重一点,学生成为了书本知识的奴隶,变成了“学奴”。而学生一旦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格的独立,就无所谓真正的心灵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就会贫瘠,精神家园就会荒芜。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彰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树立了社会体验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验中得到启迪的教育这种教育更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品质教育、生活教育,是从实践出发,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四体验"课程建设,让学生走人社会的大课堂。即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高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高三学生体验工厂生活,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学生利用寒暑假去见习社区干部参加社区建设、参与志愿者行动。同时,我们还在全国文明社区咸嘉湖社区建立了一个“爱心超市”,定期组织学生捐赠日用品、慰问贫困家庭,受到了团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与友好单位合作,建立起一个学军基地、三个学农基地和三个学工基地。每一次活动进行十天。学军活动,把学生带到军营中,与战士们同训练、同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纪律与团结;学农活动,把学生带到浏阳、宁乡等偏远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体验到诚实与生命的尊严,很多学生离开农家时,泪流满面;学工活动,把学生带到现代企业,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让学生体验到严谨与效率。

在社会体验教育中,自主教育是核心。学生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反思。这是一个实践内化为意识,意识指向自我,然后去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更正确、更积极地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着力引导学生由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自我的方向发展;由对外部世界的批评向对自我世界的构建转变;由随波逐流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逼近。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形成一种情感,由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再上升为人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思维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创新是人的本性。创新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而且维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精神,着力点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创新能力,则指创新的基本本领,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选择、辨别信息的能力等;创新人格,指的是富有创新性的人格特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创新素质教育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在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主权,做到课堂“三拓展”,即向课堂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的个性拓展,打破“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封闭状况,关注前沿学科研究成果,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举办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学校科技节,我们聘请刘筠、黄伯云、朱作言、何继善张履谦等院士为学生举办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机器人比赛、航模机模比赛、化学试验比赛等。科技节参与人数之广活动内容之多、奇思妙想之丰富,让人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说,科技节是他们最为快乐的节日。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如今已初见成果。今年,在全国中学生小发明创新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两名学生代表国家分别参加数学、生物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双双折桂。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要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这样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要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努力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自由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眼观六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去做;解放学生的脚,让他们自由行走。要允许怪异想法的存在,鼓励学术的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同时,要特别注意,创新素质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的,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

国际视野:关注学生的未来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国际视野教育,有利于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相互间的认同,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003年,我们引进了英国“A-LEVEL"课程,创建了湖南师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2006年,我们又引进了SUC课程体系,为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三年来,参加雅思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拿到了6.5分,申请到了国外大学的深造资格。

此外,我们还先后与澳大利亚史宾威中学英国布鲁克豪斯学院、加拿大南波特中学、韩国仁川晓星高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今年,英国“精英人才的摇篮”伊顿公学还派出教师到学校讲学。

从去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了200多名学生访问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出访时,学生住在外国学生的家中;回访时,外国学生住在我们学生的家中。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又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一位正留学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写给我们的信中说:是湖南师大附中的教育,让我在世界知名大学如鱼得水。

国际视野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对待异域文化,我们要提倡国际理解,采取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爱与和平的态度,以文化合作与生活理解为核心,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决反对对民族文化的妄自菲薄,坚决抵制对民族文化的“自殖民化",坚决摒弃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放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一旦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因此,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是当代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文化自主性的坚持,并不意昧着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封闭。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要使人学会与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会对自身文化的承续嫁接。

注释:

①余永跃、陈曙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光明日报》2006年6月26日第9版。

猜你喜欢
本质民族生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MINORITY REPORT
漫生活?阅快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生活感悟
传承 民族 文化
无厘头生活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