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 王美琴
目前,学校的统一考试多,定量分析多;编制试卷凭经验的多,靠剪辑的多;商业性的单元练习多,旧题多。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题海训练”,很多教师已经不会编拟试卷了,这会大大制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师钻研作业与试题的编制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小学语文教师命题竞赛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试卷征集。县教研室发出通知,对命题范围、命题要求、文本格式以及活动组织方式,提出明确要求。由各乡镇中心校组织相应的评选活动,推荐代表本乡镇水平的试卷。要求每份试卷附命题意图说明。
2.专家初评。一个月后,县教研室组织专家组对各乡镇推荐上来的试卷进行初评。评价主要看试卷结构、命题意图说明、评分解析与反馈三方面。总体上要求命题能“体现先进教学理念,能从基础知识的巩固、现有能力水平和学生发展潜力的角度,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通过初评确定7份试卷作为一等奖备选,拟通过现场“说卷”与答辩后,再差额确定一等奖。
3.现场陈述与答辩。两天后,县教研室将全体命题者、部分乡镇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集中起来,组织现场“说卷”与答辩活动。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意图与试卷结构特点的总体阐述,使大家对试卷有大体的了解;典型试题例说,即对卷内较有个性的题目进行介绍展示;试题缺陷的分析与改进设想,即在命题到现场陈述期间,命题者肯定还有改进的思考,可在此时提出来;场内质疑,即现场教师针对命题者的陈述提出问题,场内人员、命题者共同讨论析疑。
4.群众评点。在陈述和答辩后,请三方面人员发表评论意见。小学语文学科专家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分析评价思路;教育研究专家重在挖掘这种评价研究方式的价值与导向;而一线教师代表从学科教学与考试评价如何结合的角度进行剖析。
5.试卷改进。研讨会后,我们要求命题者对照质疑评点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对试卷进行修正、润色。由县教研室将改进后的试卷复制交流,并要求命题者写一则活动感受,为后续研究提供素材与思路。
二、活动的启示。
1.实用性。当前,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强烈愿望与一般教研活动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之间已形成矛盾。本次教研活动则力求解决这种矛盾。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本次教研活动从教师和教学的需要来设计和展开;从教师的角度看,活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从活动的内容看,涉及考试评价这一热点,而且紧密联系教师的工作实际,因此对一线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通常,教研活动的内容选择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强调理论的前瞻性,教师难以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难以转化成教学行为;二是关注某种教学模式的模仿,缺少创新。这次基于命题竞赛来组织的教研活动,避免了两种倾向,又兼顾了教师的兴趣,满足了教师的需要。
2.竞赛性。竞赛性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热情。传统教研活动的主角是台上的表现者,台下人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而在竞赛性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竞争者,参与者自始至终都在主动地思考,大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试卷。特别是在现场陈述的过程中,许多命题者把自己的试卷与陈述者的试卷进行比较,多角度提出问题,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对比平常的命题考试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种互动,促进了全体参与者命题水平的提高,就一些争论性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共识。
3.延伸性。通常,教研活动的主角是“现场表演者”,演员少,观众多,而本次活动是观众与演员一样多,所有参与者都是主角。
如果说现场陈述环节是一个主体工程,那么,此前的命题,所有参与者就已经介入了活动。陈述活动结束后,命题者还要继续修改试卷,其他命题者还要写反思体会,使活动效果保持一种延伸。不因现场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这也正是群众性教研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参与人员众多的情况下,把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策略。
4.生成性。传统教研活动在活动前过度的“充分准备”往往会掩盖研究的主要问题,容易导致教研活动现场情景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去甚远,有的还有“作秀”之嫌。而本次活动把生成性问题当作资源,始终尊重研讨活动中生成的问题。
三、关于后续改进的思考。
这次尝试,确有成功之处,但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学科命题竞赛结果评出后,若能邀请其他学科的骨干教师一起参与评点,跳出学科来讨论评价,互相之间会有更大的启发。
2.增加“说卷”的人员。选择参赛者中15%的优秀者来介绍自己的命题设计,还不够多。许多命题中的常见问题还难以暴露出来。
3.在命题前应先组织命题方面的专题讲座。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了解一次规范命题的基本程序,这是在设计活动时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导致试卷规范问题十分突出。
4.在教师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提供相关材料,组织现场命题比赛,可能更有竞争性和真实性。
(作者单位分別系浙江省仙居县教科所、仙居县城关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