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正 梁成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最为关键。为此,我们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从改革教学管理措施、更新教师观念入手,努力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完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更新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条件,更是搞好课改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才会发生较大的转变,教师才会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要让教师更新观念,学校领导必须先更新自己的观念。为此,我们要求所有干部必须分批次先期参加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干部观念的更新,为制订推动新课程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奠定了基础。
首先,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我们从政策和财力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教师凡参加培训活动,学校一律安排调课,并给予补贴。学校要求每一位进入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和理念,对其进行岗前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每月发给课改实验补贴。同时,学校制订了《课改成果奖励办法》,对老师开设公开课、优质课以及发表论文、论文获奖、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其次,学校实行级部管理机制,由级部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如高二级部主任王瑞才老师,针对本级部的实际情况,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对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提出了“课堂上要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同时严格教学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推动全年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奖励激励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改变教学行为。课堂上,他们不再不顾学生的感受去“满堂灌”,而是主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大有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制订教师评价办法引领教师转变角色
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教学行为,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教师们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但到了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有的教师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和感受,硬要“讲深讲透”;有的教师还像保姆一样,对学生的一切包办代替,等等。这些做法显然是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表面上看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问题,角色调整不到位,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教学评价的标准没有及时调整。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重新修改了教学评价的标准,纠正了过去仅用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办法。重新制订了课堂教学测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科研成果、课改理念专项、学生统考成绩等五项综合评价标准,并根据情况由教导处、教科室和各级部进行量化评估,按一定的权重计分。例如:教导处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三不”评价标准,即“不重视学生参与而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不重视价值观与人生观养成的课不是好课、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的课不是好课”。
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管理。为此,学校提出了“个人绩效考核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估,每名成员的综合评估都影响着全组的绩效考核”的评估方案,专门为每一个级部提供了集体备课室,方便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集体备课的形式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也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成为老师们最为欢迎的教研活动。
营造教育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开展校本研究,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并建立以创新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校内积极营造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方法的教育科学研究氛围,如每周四,教科室组织全校的教科研讲座、研讨等活动,同时各级部也针对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的教研活动,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通过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还专门组织了“课堂教学研究兴趣小组”,向加入小组的三十多位教师颁发了工作手册,要求他们及时填写典型案例和教学反思,定期专项交流、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问题。
学校和级部两级的校本研究活動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群体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学校的主导课题《情境发现教学法的实验与探索》,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获青岛市首届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教师实践中教育智慧的生成研究》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校本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教师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迫切心情。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逐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知识探索发现的导航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纷纷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学的氛围变得和谐民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迅速提高。
例如:我校物理组组长徐祀军,经常在课堂中创设和捕捉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他在讲“速度”这节课时,展示了一张秋季运会上该班学生百米冲刺的照片,然后提出如何通过这张照片上的信息求出该同学的冲刺速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们在讨论中七嘴八舌、相互提示和补充:有的说可以测出照片中虚影的长度和人的高度;有的说可以现场测一测该同学的身高,按比例求出实际的距离;还有的说需要知道该同学在这段距离上用的时间,马上有人补充说,这个时间就是照相机快门拍照的时间。带着这些问题,徐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实地测量,一起计算,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整节课,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徐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视为等待点燃的火炬,而老师就是这火炬的引燃剂,我们要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把他们领进美丽的科学殿堂里遨游。”
历史教研组长李开法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创造环境轻松、心情愉快的教学氛围,用自己激情饱满的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他从新历史教材以专题为框架的特点出发,通过自制课件再现“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历史课成为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探究的课程。
两年来,科学管理制度和校本教研活动激发了教师改革创造的内驱力,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变固有的教学行为已经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勇于探究、乐于合作交流的局面。全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在上级组织的历次统一检测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