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珠
不少家长往往出于一时冲动,急愤烦躁会打骂孩子,也有一些父母至今还相信“棒打出孝子,护短成逆儿”。这种不良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尚未引起社会和家长们的重视。根据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常挨打会导致至少七种心理偏差。
一是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常常以说谎的方式蒙骗。可是孩子的谎话难免有破绽,易被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往往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而且谎得更园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是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打时,他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三是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尤其是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四是固执。动不动就打孩子,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不少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甚至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五是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听话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怪僻多疑。
六是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家长打孩子实际上起了坏榜样的作用。
七是焦虑不安。有的家长期望过高,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是细心找原因,而是简单地打一顿,使孩子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记不住单词,担心背不出口诀,担心父母不满意又要挨打,整日焦虑不安,结果事与愿违,离父母的要求反而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