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荣
十五岁的少年王涛,从小患有血友病,在全家举债为他治病的时候,又被证实患了艾滋病。噩耗传来,他的父母瘫倒了,但考虑到孩子还小,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决定对孩子封锁“消息”。他们瞒着所有的亲戚,从不留亲戚在家吃饭,总想方设法让客人用消毒水洗手后再走。害怕电视节目内容引起孩子联想,在家中实行“新闻检查”,连报纸也是有选择地给孩子看。孩子一天天长大,总会有知道真正病因的那一天,想到这些,王涛的妈妈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哭泣……
王涛的爸爸为了能报销医药费,不得不将孩子得艾滋病的情况告诉单位,这又把自己推向“困境”:他在单位的厂车上与同事说笑时,有人提醒旁人“小心他的口水”,于是他再也不敢乘厂车了。有人“上书”单位领导:如果他上食堂吃饭,我们就到外面去吃饭。结果在单位领导的调解下,他买饭时不用直接递饭票,采取月结算;上班也不需要用考勤卡,甚至不能到厂里打热水……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了,王涛一家度日如年。花季少年染上绝症——艾滋病,本是天大的不幸,然而他们要承受的不仅仅是疾病的痛苦。
读罢这则新闻,让人怜意顿生。艾滋病患者是不幸的,王涛的父母亲也是不幸的,他们被周围的人当作严加防范的对象,被“拒于千里之外”。生活中这种严加防范行为就表现为歧视。从艾滋病发现开始,歧视就始终伴随着它,亦成为遏制艾滋病流行、减轻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伤害的最大障碍之一。
艾滋病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
对致死性严重传染病的恐惧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病死率极高且无法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它在人群间传播,损害人们健康,给病人及其家庭造成负担,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与那些不能带来明显威胁的疾病相比,艾滋病患者往往受到更多的歧视。与过去人们面临天花、鼠疫、霍乱等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威胁时做出的反应一样,人们面对艾滋病最常见的反应是逃避并远离威胁,这种逃避与远离威胁是艾滋病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之一。
艾滋病通常与不道德的行为紧密相连在很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吸毒者、妓女或同性恋者才会得艾滋病,那些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不吸毒、不发生性乱等行为的人,不可能得艾滋病。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规范、道德与宗教准则,使人们认为性乱、吸毒等引起艾滋病的行为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威胁。因此,得了艾滋病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应该为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负责。有研究表明,与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人相比,人们会更加远离、更加看不起因为吸毒、性乱等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人。
媒体不恰当的宣传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得了艾滋病必死无疑”、“艾滋病是一种惩罚”、“艾滋病是令人恐惧的”、“超级癌症”、“瘟疫”、“吸毒者得的病”、“同性恋得的病”等词语经常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此外,在媒体中常常出现“无辜的艾滋病受害者”的宣传,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有些人得艾滋病是由于他们的行为造成的,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逐渐地,使人们对艾滋病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但很不准确的理解。从而为艾滋病相关歧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艾滋病相关歧视对防治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要接受艾滋病检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英文名VcT,是艾滋病防治策略中一个重要环节,他鼓励倡导有过危险行为的人进行自愿的艾滋病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尽早确定他们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促使他们减少危险行为,采取和保持安全行为,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社会的支持、科学的治疗,以保护家人和朋友。歧视使部分处于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的人群不敢接受检查,或者有意推迟检测的时间。而这些人可能会继续进行高危行为,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和静脉共用注射器等。这样,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艾滋病病毒继续传染给他人。同时,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治疗服务,而贻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
不愿暴露自己感染情况,也不愿向他人公开感染状况的暴露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己知晓和向他人公开。过去的二十年,世界十个国家累积的数据表明,一个已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高危行为减少了70%。而知道配偶或者吸毒朋友的阳性结果,也可以减少或避免高危行为。由于害怕遭到歧视,或者为避免别人的怜悯、同情,很多感染者不想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甚至连自己都不愿或不敢知道。这样,就加大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资料显示,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目前已达3940万,但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仅仅占感染者总数5%。一位来自香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内地某医院就诊时,主动告诉护士让她注射时戴上手套,保护好自己,因为他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护士听后立刻通知医生,全院如临大敌,不再为他提供治疗。这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表示,他以后再也不会暴露自己染病的情况了。
得不到艾滋病相关服务给予艾滋病患者适时的治疗,悉心的关怀,是保证病人获得较好的预后、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有效措施。然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却经常发生在医疗机构,这些歧视直接威胁到艾滋病毒感染者和其它相关人群的身心健康。下面的典型事例说明了治疗中的严重程度:“医生本来照顾我的丈夫非常好,但是当他们检查了他的血,知道他得了艾滋病的时候,这一切都变了。”“他们给我做了血液检查,之后就不再给我打针了,他们没告诉我为什么。”“我不停地告诉护士说,我很痛,可是她们却说,那都是你自己吸毒吸的。”“因为艾滋病患者可以享受免费药物治疗,所以我告诉了她们,结果那个护士像疯子一样跑开了,并把护士长叫来。护士长过来对我说:你不用吃药了,反正也活不了几天。”可见,即使灵丹妙药也无法克服耻辱和歧视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来的心灵痛苦——害怕舆论偏见、担心被抛弃、排斥。
消除歧视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
综上所述,歧视的存在使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拒绝主动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这会造成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难以发现,使艾滋病宣传及干预措施无法接近他们。同时,由于常常受到来自外界的冷漠、责难、歧视及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会因此而消沉、丧失自尊心、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报复他人和社会。这些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提供关怀、消除歧视,不仅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环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去年“世界艾滋病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病人时,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感染者共渡新春佳节的行动,对全社会减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歧视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已经承受着疾病给他们带来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作为同事和朋友,不应再歧视他们,应该多给予同情和关心,给予他们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权利,不要雪上加霜,把他们打入“另类”。这样做,不仅减轻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压力,而且从根本上讲也是对我们大家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