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以当哭,千古长恨

2006-11-24 13:35刘瑞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
关键词:李隆基杨玉环长恨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高超的艺术,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内涵,被人们千古传诵。今再读佳作,颇多感慨,掩卷长思,给我震撼的不是其完美的艺术构思,不是跌宕回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浓墨重彩描绘出的一个芙蓉如面、风姿秀丽、性情温和、宽厚仁德、忠贞爱情的美好女性——杨玉环。同时,作者所流露出来的对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也尤其令人尊敬。

“一篇《长恨》有风情!”诗人如是之说,可见其内心,实在是给《长恨歌》倾注了太多的情感。

杨玉环在历史上本是颇不光彩的。她有邀宠误国之嫌、与安禄山私通之垢,而在白居易的笔下,杨玉环既娇艳美丽又温柔顺从,既忠于爱情又宽容豁达。诗人满怀同情泪来写她。开篇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不仅为整个悲剧投下了阴影,点染出事件的背景,创造一个气氛,更表现了诗人对李隆基的愤愤之情。既是“重色”,就不是爱情,他要的是女人!他要“春从春游夜专夜”,他要“金屋妆成娇侍夜”。因此,他可以不顾儿子失去娇妻的忧伤和绝望,而专横地抢走杨玉环,来满足自己骚动的情欲;他也可以为了显示对其的宠爱,让其堂兄杨国忠总揽朝政,在一派乌烟瘴气之中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然而,当“渔阳鼙鼓动地来”,在风声鹤唳和慌张逃命的危难时刻,他又可以为了自己苟安,舍弃杨玉环,并送上一顶误国的帽子将其致以死地。往日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竟都变成了顺口胡扯和无法兑现的谎言。为了情欲的满足,可以牺牲黎民百姓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安全,又可以牺牲最宠爱的女人。杨玉环这一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在顷刻之间就“宛转蛾眉马前死”。“宛转”里或许有对二人恩爱的回顾,或许有对无限荣光和欢乐的留恋,或许有对李隆基无情的斥责,或许有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无奈,或许……然而终未改变“血泪相和流”的结局。杨玉环就这样悲剧性地走向了她的归宿。

当然是“六军不发无奈何”,那不也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君权、夫权、神权重重压迫之下妇女地位的卑贱,以及愚弄和残害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罪恶!杨玉环的天生丽质既然在“重色思倾国”的君王眼下隐藏过去,美丽就成了她的悲剧的个人原因,而“选在君王侧”则更沉重地点出其悲剧的社会原因。只是对爱情的陶醉使得杨玉环在醉眼朦胧之中哪里知道:因此“从此君王不早朝”;因此“后宫佳丽三千人”寂寞深宫,落日寒鸦;因此她不学无术的“姊妹兄弟皆裂土”;因此民间竟“不重生男重生女”。她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封建君王荒淫误国的替罪羊。不但自身的命运掌控在君王的手中,而且成了“邀宠误国”的千古罪人,道义上也被人所不齿。悲中之悲,是她至死不觉、无怨无悔。

悲剧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杨玉环虽被赐死,可她对爱情依然忠贞。已入仙境的她在生离死别的惨淡之中,依然迷失于海天相隔的专一、魂牵梦萦的缠绵。她不仅宽容谅解了李隆基,而且回赠金钿,共温私语。虽然她也曾“揽衣推枕起徘徊”,也曾将信将疑,犹豫不决。然而她更陶醉在“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恩爱;留恋于“玉楼宴罢醉思春”的欢娱。对爱情的追求竟使得她难以自禁、尽释前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女性,难怪白居易悲天怆地喊出:“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对其倾注心血塑造的艺术形象——杨玉环给予的不仅有深切的同情和爱怜,更有赞美和颂扬,尊重和理解。

历史上中国文人对女性美的描写受到封建伦理观的诸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毁,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等等。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爱恋与憎恨、占有与恐惧等等诸多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白居易则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杨玉环一身,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其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他不惜倾注大量笔墨来描绘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与娇艳;他更是极尽理想的色彩来渲染杨玉环“风吹仙袂飘飘举……梨花一支春带雨”的高贵与妩媚。如此这般纯情化的艺术处理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所构成的张力和感染力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塑造的杨玉环的形象是一个足可与荷马史诗中的海伦相媲美的美妇形象。白居易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作多为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可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个中滋味耐人寻味。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已愈走愈远之时,要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那“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

当繁华落尽,我们穿透时光来审视、欣赏、回味这一切,竟如此深邃,如此明澈。《长恨歌》,一曲悲歌。诗人在为我们展开一卷凄冷画卷的同时,也留给后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思考。

注释:

[1]白居易集(全四册)[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11.01 (文中所引白居易诗文均出于此)

(刘瑞云,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李隆基杨玉环长恨歌
李亨啖饼惜福
长恨歌——笔画设计
香尽空珊珊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长恨歌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杨贵妃生死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