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的形象化和抽象化

2006-10-13 08:33李功连
现代语文 2006年1期
关键词:喻体形象化相似性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日常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模糊的形象具体化,深邃的意境明确化。因此,追求形象性和生动性就成为写作过程中运用比喻修辞的一个基本要求。例如:

①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②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几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例①句中将那女人比喻成画图仪器的圆规,贴切生动,很富于形象性,突出了杨二嫂脸瘦如削、身瘦如棍的形体特征,将她的瘦骨嶙峋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至极。例②句中用“肥皂泡”作比将那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在卖粮时希望的破灭刻画得真实形象,生动灵活地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辛酸和苦难,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和控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这两个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比喻句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特征,若将这些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这些比喻句的本体是一些相对较抽象的名词或事物,而喻体则明显通俗得多。这些比喻句的句型结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抽象事物+比喻词+具体事物”,我们可称之为“形象化”的比喻句。当然,本体和喻体的抽象和具体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在这类“形象化”的比喻句中,本体的“抽象化”程度也是存在差别的,例②句中的“希望”比例①句中的“女人”就抽象得多,但它们与各自的喻体相比又较抽象。

然而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会时不时地读到一些特殊的比喻句。首先来看几个例子。

③离开苍老疲惫的家门,像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莫言《欢乐》)

④那时侯,阳光还好,藏在墨绿的叶片下的辣椒像一串串凝固的血泪,也像一串串沉重的叹息。(莫言《欢乐》)

⑤新鲜的微风拂拂地吹着,好像地球的幸福的叹息,掠着湿雨的小鸟的快乐的歌声,可从田野森林间听得。(莫泊桑《一生》)

⑥她(唐小姐)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很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钱钟书《围城》)

从上面四个比喻句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相似的特点,而且这个特点与前文提到的那一类“形象化”的比喻句的特点恰恰相反。这些比喻句的本体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具体的事物,而喻体相对来说则显得抽象深奥难懂。这一类比喻句的句型结构可以大致理解为“具体事物+比喻词+抽象事物”。我们也可称之为“抽象化”的比喻句。

分析这一类特殊的比喻句有时还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例如第③句。首先,这个比喻句将“家门”比喻成“梦境”让人难以接受。其次,它的含义也难以理解,为什么“苍老疲惫的家门”会像“一个恐怖的梦境”一样叫人可怕?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将这个比喻句置放到作者的原文情境中去。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高考多次失败后回到家中看到家的感受。母亲的极度失望、嫂子的无情讥讽和哥哥的万般无奈都像一支支利箭射进了主人公那本已千疮百孔的心灵,因此会让文中的主人公对家产生一种恐惧感,恨不得在这个家中彻底消失。这个比喻句就抓住了“家门”和“梦境”在“恐怖”上的相似性,把主人公心中的恐惧和痛苦活现在读者面前。例④句讲的是主人公在看到坟墓上红红的辣椒时的心情。躺在坟墓里的人曾是他心爱的恋人,因此,当主人公高考再次失利后,从那个恐怖的家中走出来坐在这个坟墓上看着眼前这些辣椒,睹物思人,深藏于心的记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仿佛眼前这些辣椒一样的“沉重的叹息”声,而看着辣椒就如同看见了“一串串凝固的血泪”,叫人窒息,叫人心痛。例⑤句将“微风”比喻成“幸福的叹息”,很显然就表现了与例④句相反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例④、⑤句的喻体的中心词都“叹息”,只是在前面添加了不同的形容词就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从这两个句子我们还可以明白这一类比喻句都是要用一些抽象化的喻体来阐释人物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心境,或恐惧,或忧郁,或温暖,或幸福……而前面那一类“形象化”的比喻句则更多的是要表现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境下特定的形象特征。例⑥句中作者并没有描述“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到底是什么模样,而是将它比喻成从政治家口里说出来的“大而无当”的政治大话。这时我们仍然很难准确地描述那眼睛,但“政治家的大话”大多是一些空洞无物不切实际大而不当的豪言壮语,我们透过这个比喻句就可以看出“许多女人的大眼睛”由于太大而在脸上显出来的不相称、不和谐、不协调,从而更加突显了唐小姐“并不顶大”的眼睛的温柔可爱。

其实,在这些“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比喻句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都是在运用一种“陌生化”的写作手法。“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写作过程中要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实现对日常语言的创造性破坏和有组织的违反,从而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新颖别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总是视而不见,只有新颖别致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运用“陌生化”的语言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就能让读者领会语言的魅力和思维的乐趣。同时,运用“陌生化”的语言来丰富作品往往会使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但这种困难并不会使读者对阅读材料敬而远之,恰恰相反,它能增添理解的兴趣。兴趣的生成和发展就存在于解决困难的过程当中,同样,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意识的解读,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者就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交融。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比喻修辞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时,我们应该努力实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责”。所谓“切至”,就是指本体与喻体的特点准确贴切地相似。一般对于“形象化”的比喻句来说,它们是要表达作者对外界事物及其关系较为客观真实的看法,通过“形象化”的喻体揭示本体的特征,以此来增添语言的乐趣、降低理解的困难,因此,惟有本体和喻体越相似,比喻句本身才越准确真实,越形象生动,语言才更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样,也惟有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愈充分,读者才愈有准确理解作品意蕴的可能性。对语言这种形象性生动性理解得越准确越深刻,对作品产生的共鸣也就越强烈。与“形象化”的一类比喻句相比,“抽象化”的比喻句的相似性就更多的是追求本体与喻体的“神似”。这里的“神似”并不是事物本质上的相似,而只能理解为意蕴上空灵朦胧的相似,它是作者主观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相似性,更倾向于一种主观的鉴赏。追求本体与喻体的“神似”就应该自然而然地运用“抽象化”的比喻句来表达人物特定的心境。“神似”越充分,作品中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张力就越大,就越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抽象化”的比喻句往往能收到刘勰所谓的“以敷其华,静听回视”的效果,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当然,与“形象化”的比喻句相比,“抽象化”的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要模糊得多。无论是对于“形象化”的比喻句还是“抽象化”的比喻句来说,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都应该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让读者在不经意间领悟作品语言的魅力。

通过文中几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发现,在运用比喻修辞的过程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总是通过特定的限定词体现出来,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限定词来表达具体的写作情景和特定的人物心境就成了准确运用比喻修辞的关键和根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魅力时,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情景和人物的情感状态来选择是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句还是“抽象化”的比喻句。总之,任何一个比喻句的运用都必须符合写作的情景和人物的心境,否则,离开写作情景和人物心境的根本去空谈比喻修辞的运用是没有意义的。

(李功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喻体形象化相似性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学诗2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