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2006-10-10 07:29黄乾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0期
关键词:深信信仰人生

黄乾玉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人成人他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及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因为教育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特级教师霍懋征才会以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从教的体会就是那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邹有云、盘振玉这样的教师才会在偏僻的教学点、在大瑶山使自己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使自己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信仰是因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爱的教育的信仰的统一。

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人师”而非“经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使其完善,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唯此,我们才能真正从人出发来理解人:人最根本的自由不是对必然的把握,而在于在把握必然基础上所实现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人存在的理想性,人在自由的起点上听从未来理想的召唤,人按照人的理想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信仰这样的人就意味着如教育家蔡元培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而是与人一样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成为终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教师信仰人自身,一切从人出发。那么怎样使人成为人?怎样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实现呢?他相信只有教育,而且是爱的教育。当然在使人成为自由完美之人的过程中,仅靠教育还不够,但教育在其中承担独立的责任。我们相信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西方学者特拉泽尔(W.Traxel)认为爱意味着同情感与献身精神;弗洛姆(E.Fromm)等人认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凡是从教者只有具有无私的爱才能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育不能没有爱的信仰。唯有爱才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解答。因为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敬、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进入存在的深处并形成个体人格;爱建构我和他人与自然的人性化联系。“深刻的爱存在于从‘生存到‘生存的关系中,对于爱者来说,一切‘实存都变得人化了。一块风景的灵魂,诸种事物的精神以及每个地方的精神风貌都在自然的爱的目光中呈现出来。”爱使“我”有力量抗拒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痛苦与困惑,使我超越现实的存在,向着未来追求自由本性充分发展的人。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他成为爱别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就是对爱的信仰!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因为“爱的本质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也因此霍懋征老师的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爱才能形成爱,有爱才会有创造和给予。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他理解教育、理解人,他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他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他用爱使学生形成爱,他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生一代的中介人。让我们像霍懋征、邹有云、盘振玉、黄静华老师那样,像林崇德教授那样,做一个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吧,如此才能使我们人生的意义得以体现,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得以升华,也才能使我们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0:7.

[2]夏甑陶.知识的力量.哲学研究[J].2000,(3).

[3]柯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M].三联书店,1988:270-271.

[4]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193.

[5]石中英.谈谈教育信仰[N].中国教育报,1999-11-06(4).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9-50.

[7]转引自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174.

[8]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华夏出版社,1997:23.

猜你喜欢
深信信仰人生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人生中的某一天
每一刻你都将重生
绽放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