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与电影

2006-09-23 08:22
天涯 2006年4期
关键词:伊莎贝拉小女孩蝴蝶

王 樽

如梦

你走进花园,就会立即被蝴蝶的颜色所迷惑,到处是翩翩飞舞的蝴蝶,各种各样的,像大小不等的花朵和彩色纸片,闪闪烁烁、斑斑斓斓。受了蝴蝶的蛊惑,连一向傲慢的牡丹都现出了蝴蝶的迷乱,而石径边一丛丛的三色堇干脆也蜕变异化,风中摇曳的蓓蕾全部绽放成了缤纷的蝴蝶。

过去,我从未想过关于蝴蝶的颜色,从未想到这带有灵魂的色彩的波涛会把自己吞没。那一年,在昌平县的南口,我十八岁,在部队营地外的苹果园里,看到了两只蝴蝶的对话,是的,是看到,而不是听到的对话。苹果树还没有开花,连蓓蕾也没有结,满园是一派朦胧的青碧。整个果园唯一的暖色就是我身上的红色T恤衫,走在蜿蜒的土路上,我看到两只蝴蝶:一只是明黄色,身上有着绒绣般的黑色罗马花纹;另外一只是通体黢黑,只在两翅的边上各镶嵌着一条细而弯的金线。它俩几乎是翅膀挨着翅膀地飞到我的眼前,一边窃窃私语,一边试探着要落在我的肩上。我知道,自己不用任何举动,只需随着它们翩跹的舞动观察。黑蝴蝶有些像婀娜的舞女,用轻盈的触须碰触我身上红色的棉织品,她旋转着,忘乎所以似的;黄色的蝴蝶则贴近她,悄悄提醒着,那意思是不要过于轻佻和莽撞。而黑蝴蝶似乎不想听这些老套的劝告,她想借这一刻完成一段假想的放肆。她迷人的黑翅膀,就像女皇身上高贵的晚礼服。我尽量稳住身体,以不惊动它们,径直朝果园外走去。快走出园子时,几个中学的美少女打乱了我的步履。大约有六个人,都穿得花枝招展,浑身斑斓如同花蝴蝶,她们站在一株粗大的苹果树边,欢快地说着什么。当我经过她们身旁时,为了不让年轻驿动的心乱,就刻意目不斜视地从她们的侧面擦身而过,一阵蝴蝶般绚烂的颜色夹着某种浓郁的花香拂过我的鼻翼。我仿佛感受到某种音波的震动,走过她们几米远后,我忽然十分纳闷:明明见她们在那儿叽叽喳喳地低语,为什么却没有一点声音传进耳朵呢?更引我伫足的是想看看这几个蝴蝶般可爱少女的青春面庞。于是,我回头,果园内除了林间的风和树木,不见一个人影。起初,我还有些不解,她们刚刚还在,怎么会这么快就没了踪迹。我四处张望,在果园里逡巡,那些叽叽喳喳的美少女仿佛根本没有出现过。我的脑子里全是悬念和疑惑。后来,我发现落在肩膀上的两只蝴蝶也不知何时飞走了。过了好几天,我一直沉浸在对果园里所见识的蝴蝶的颜色和蝴蝶一样美少女们的猜想之中。我始终没搞清楚,究竟是真的看到过几个蝴蝶般的少女还是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错觉。这次扑朔迷离的邂逅,或者说这段小插曲,颇有些“聊斋志异”的味道。更巧的是,跟下来的事也与蝴蝶有关。

一周后,我的一个战友也是老乡小朱的母亲和妹妹来探望。我们依照惯例与其他几个老乡一起去部队招待所看小朱的母亲和妹妹。令我吃惊的是,小朱的妹妹是一个蝴蝶迷。她大约十六岁,丹凤眼,眉目清秀,窈窕而有些瘦弱。她带着自己用硬纸装订的几本大的蝴蝶标本册,每页都用一张透明的玻璃纸隔着,里面夹着多彩的蝴蝶,都是她刚刚捕捉的战利品。小朱告诉我们,他妹妹叫朱蝶(是她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从三岁就开始迷恋蝴蝶。他们的舅舅是个动物标本制作师,也喜欢收集蝴蝶标本,这个爱好极大地影响了朱蝶。三岁生日时,就吵着要爸爸妈妈为她采集蝴蝶,最高兴的生日礼物就是舅舅送她的蝴蝶标本集。她自己六岁开始收藏蝴蝶标本,当时已有十年的收藏史。她大概已有五百多种、六万多枚珍稀蝴蝶标本,家里到处都存放着蝴蝶。我们问朱蝶为何喜欢蝴蝶,她眯着丹凤眼,柔声柔气地回答:“因为那颜色太迷人了!”她说,她的理想就是开一家蝴蝶博物馆,自己当馆长,一生与蝴蝶为伍。我笑道:“你真是个‘蝴蝶公主!” 朱蝶羞怯地笑着说:“他们都这么称呼我。”我发现,这个“蝴蝶公主”打扮得却极为朴素,银灰色的短袖上衣和银灰色的长裙,白净的双腿裸露着,脚上是一双藕荷色的塑料凉鞋。我是第一次见识一个痴爱蝴蝶的女孩,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美丽的蝴蝶标本,对我来说,那天的见面就像一场梦境。事实上,当夜,我确实梦到了一个女孩,好像不是朱蝶,而是一个红衣的女子,她站在一株粗大的苹果树下,手里摆弄着几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后来那几只蝴蝶不见了,红衣女子周围聚集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她们无声地尖叫着跑出了果园。梦醒后,我很奇怪,梦见的竟是和朱蝶样貌完全不同的女孩。后来,我想到:其实那梦中的女孩该就是朱蝶,因为那穿着的红衣服,正是朱蝶的姓。

如今,与朱蝶的见面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当年的美少女该已是小妇人了,不知道她是否还一如既往地迷恋蝴蝶,不知道她的蝴蝶博物馆的梦想实现了没有?

属性

蝴蝶是一种奇妙的昆虫,我不知道昆虫这个字眼是否准确。其实,在我的感觉中,蝴蝶什么都不属于,称它为生物显得太粗笨而隆重,称它为昆虫又过于呆滞俗气,把蝴蝶称作任何属类似乎都与它飘逸、自由、妙曼的样貌不吻合。

据说,饲养蝴蝶是个特别细腻而考验耐心的事,不仅要对其形态、习性、生活史、幼虫寄生植物、成虫蜜源花卉以及天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观察,还要根据饲养的目的确定不同类型的饲养方法,比如是生态研究还是试验材料或者纯观赏经营等。蝴蝶大多对自然界无害,还有不少种类能够传播花粉。它们的大多数幼虫自卵孵化到老熟都啃食各种各样的植物,但因个体数量不多,不足以成灾,未被列入害虫之列。而蝶类里面也有不少对人类有益的知名种类,例如蚧灰蝶的幼虫、竹蚜灰蝶的幼虫都吃害虫,对庄稼和树木起着有效的保护作用。不久前,我在深圳博物馆参观蝴蝶展览,流连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蝴蝶世界,顿觉眼界大开。我看到了很多关于蝴蝶的闻所未闻的趣事,譬如,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翅膀展开竟有30cm,人们最早发现这种名叫大鸟的翼蝶,是它像风筝一样在密林的树梢飞来飞去,因为采捕的困难,最后弯弓射箭多次才将其击落;一般动物都是用嘴来品尝判断食物的滋味,蝴蝶的味觉器官却长在脚上;蝴蝶的眼睛是一对明亮的复眼,由一万五千多只小眼睛组成,它们都呈六角形的楔状,上大下尖,每只小眼睛的侧面都是紧密贴在一起。

像一切奇妙的生物一样,蝴蝶有很多神奇。但在我看来,蝴蝶最大的奇妙是它独特的蜕变。起初,蝴蝶并不是现在的品类,它是从一条难看的绿色或白色的虫子蜕变羽化而成。人们赋予蝴蝶的所有意义,差不多都与其蜕变有关。因为它的嬗变,有人将其寓意为战胜自我、弃旧图新的象征,香港不少监狱内部的花园里都有由植物与彩石铺砌而成的蝴蝶展翅图案,且在教化宣传的海报中以蝴蝶破茧,寓意走向新岸的更生意念。

由于蝴蝶破茧而出、翩跹飞舞在花丛,人们又将其作为追求自由、浪漫爱情的一种符号化生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神话传说人们已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两个有情人最终生不同床死同穴,化成两只美丽蝴蝶从此形影不离。外国人听了中国的同名小提琴协奏曲,认为非常的浪漫而性感,称其曲目为“蝴蝶的爱情”。有记者采访作曲家陈钢时,陈钢还谈到蝴蝶的颜色,说在梁山伯坟前飞绕着的蝴蝶不是彩蝶,而是黑蝴蝶,并断定“这是一种黑色的浪漫”,而“悲剧的浪漫美学价值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殉情”。关于梁祝化成哪种蝴蝶,我从一本自然杂志上看到过进一步的考证。说根据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活在浙江境内,昆虫学家从中国的一千多种蝴蝶中圈定出的标准是:色彩美丽,体型较大;雌雄异型,一目了然。最后经权威昆虫学家认定,梁祝所化的蝴蝶是喜欢翩然起舞的玉带凤蝶。其雄蝶翅呈黑色,后翅中部有一条黄色的横带,“玉带围腰”是古代为官的象征,此蝶乃梁山伯;雌蝶前翅也呈黑色,但后翅有大片玫红色斑纹,是谓“彩裙艳丽”,为祝英台。这篇文字让我莞尔,梁祝的故事纯属神话传说,竟有人当其真而郑重其事的考证,我们且姑妄听之。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化”成蝴蝶,而不是其他飞禽走兽呢?答曰:蝴蝶是传统的吉祥物,象征着和平、自由、爱情和幸福。因了蜕变羽化成双成对的特点,蝴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多有自由与爱情的象征。美国百老汇名剧《蝴蝶是自由的》,香港和韩国名为《蝴蝶》的电影都表现了冲破羁绊追求自由的爱情,香港的《蝴蝶》不仅表现爱情,还是冲破羁绊、惊世骇俗的女同性恋的爱情。

嬗变的蝴蝶是自由的,它在风韵流转中蕴涵了凤凰浴火重生般的悲壮。

蜕变

我相信,每个人一生的痴爱肯定有着生命深处的缘分。如果真有来生,生平痴爱的对象也许就是自己生命逝去后的样貌。因为有着这些思绪,当我知道了庄周梦蝶的故事,便暗自思忖,也许那古老的庄周就是如今的某只蝴蝶仍轻盈地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每个人都可能梦蝶,庄周梦蝶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梦醒以后,却不知自身和蝴蝶哪个是更真实的存在,是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庄周的疑虑就成了哲学上的经典命题。千百年来,庄周一梦为历代骚人墨客所吟咏,并赋予了新的意象和解说。李商隐《锦瑟》诗中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因诗歌本身的朦胧多意而成为后人反复引用注释的最早的“朦胧诗”代表作。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喷发中,王蒙曾以中篇小说《蝴蝶》轰动文坛。记得当时读到这篇小说,我兴奋地如同当年在苹果园见到那群瞬间而过的美少女一样,如真如幻如诗如梦。在《蝴蝶》中,王蒙通过一个名叫张思远的人物意识流,极其多义地表现了一个老干部在政治运动沉浮中的生活情感的起伏变化。蝴蝶自然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象征物,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像张思远这样曾经位高权重的人,“一个钻山沟的八路军干部,化成了一个赫赫威权的领导者、执政者,又化成了一个被革命群众扭过来、按过去的活靶子,又化成了一个孤独的囚犯,又化成了一只被遗忘的、寂寞的蝴蝶”。 张思远是作为“白丁”来到山村的,他被强迫蜕变成“没有官衔,没有权,没有美名或者恶名,除了赤条条的他自己以外什么都没有。就像五十年前他来到这个诱人而又恼人的世界上一样……一无所有的他住到了山村里,儿子却立即转到了另一个村落……他并没有很快了解他的儿子,他首先了解,首先发现的乃是他自己”。而在此时此刻的状态里,他实际上是身为一个部长,这一切的变化,这一切的思绪、感悟与感慨都是对几十年中国历史的深刻而有趣的省思。王蒙将庄周梦蝶的故事现代化和现实化了,他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当下意义,他甚至将当时的诸多社会文化符号都巧妙地“汇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奇幻而复杂的色彩。在联想到庄周梦蝶时,他写道:“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有趣的,听来却有点悲凉的想象。原因是他有一个有趣的,简直是美妙的梦。能够做这样的梦的人有福了。如果梦中不是化为蝴蝶,而是化为罪囚,与世隔绝,听不到任何解释,甚至连审讯都没有,没有办法生活,又没有办法不活,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再仔细一看,监狱竟是自己在任时监造的,是自己视察过的,用来关阶级敌人的……他又将想些什么呢?”

王蒙以蝴蝶蜕变的意象,举重若轻地传达出一个大时代中无数人的蜕变与新生。当年阅读时,我隐约觉得作者笔下的张思远就是王蒙本人。传奇非凡的经历、深刻的忧患,以及深蕴其中的沉重、睿智与超然都让人联想到作家自己。有趣和巧合的是,几年后,王蒙和张思远一样“成了一个赫赫威权的领导者”。

有人曾问王蒙,他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王蒙的回答是:“杂色。”那是他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的名字,我想,那简直就是蝴蝶的颜色。谁能分得清,一只璀璨缤纷的蝴蝶是多少种颜色的构成?谁又能说得准,一个曾经沧海,几经蜕变的智者不是一只穿越时空的庄周之蝶?

绝唱

在悠久的传说中,蝴蝶的颜色是极其复杂的。它不是生而多彩,是经过重生的前世花朵,宁静、单薄、内敛,只有在找到自己的前世时,此生才变得灵动和色彩斑斓。

蝴蝶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前世,人寻找蝴蝶潜藏了来生的期盼,但表象却是为了眼前的颜色,为了对现存美丽的追求与拥有。因此,寻找蝴蝶的过程也就被注入了求爱的隐喻。不管是寻找爱情还是亲情,蝴蝶都有着温馨纯真、爱与美好的内涵。

问题的悖论是,热爱蝴蝶的人跋山涉水捕捉蝴蝶,当他要拥有那些美丽如梦的精灵时,只有杀死它们,把蝴蝶制作成不动的标本。蝴蝶本来就是短命的生物,因了蝴蝶迷们的追寻,使其生命短而更短。

法国电影《蝴蝶》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爱的美丽故事,即使是这样温馨的主题也难免要遭遇剥夺美丽生命的悖论。影片有诸多动人影片的要素构成,清新、纯净、简约。一个有些怪癖的孤独老人,他的儿子年轻时因病去世,在儿子弥留之际,为满足其喜爱蝴蝶的愿望,他曾到各地为儿子捕捉各种蝴蝶,老人也因此成为蝴蝶标本的收藏家。儿子临终时有个未了的心愿:渴望拥有一种叫“伊莎贝拉” 的珍稀蝴蝶。多少年过去了,老人一直想找到“伊莎贝拉”以弥补对儿子欠缺的爱。为此,他不惜用比“伊莎贝拉”更值钱的蝴蝶标本跟专卖店的老板换取关于“伊莎贝拉”的信息。他终于获悉了“伊莎贝拉”的情况,那种珍稀的蝴蝶之所以珍稀是因为它从产卵羽化到死亡,只存活短暂的十五天(而成为蝴蝶仅有三天三夜的生命),且只在某个山谷里出现。老人得到信息时,距离找到“伊莎贝拉”仅有十天,整部影片表现的就是老人带着一个八岁小女孩动身去山谷寻找蝴蝶的过程。而故事的所有看点和人物冲突,均来自老人和那个邻居小女孩。老人和小女孩非亲非故,她住在老人的楼上。因为年轻的妈妈经常加班,常常被忽略的小女孩怕被送进孤儿院就想方设法硬是缠着老人踏上了寻找蝴蝶的旅程。这部影片让我想到巴西的《中央车站》和日本的《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关于寻找和发现爱的旅程),但比上述两部更简约和纯粹。影片极为细腻,却几乎把交代性的连接镜头都省略了,惜镜如金,避免了线性的平铺直叙。因老人的孤僻固执和女孩的精灵稚气而出现诸多妙趣横生的细节,情节虽然简单却显得起伏跌宕,观众是在悬疑的好奇中渐渐明了每个人的来龙去脉。

老人用执着地寻找“伊莎贝拉”,来表达对亡子迟到的爱;而小女孩则是因缺少妈妈的关爱,而出走捕捉蝴蝶。最后,他们找到了珍稀的“伊莎贝拉”,一度被警察误解有绑架之嫌的老人和小女孩及她的妈妈相逢了。望着在篮球场奔跑的小女孩,年轻的妈妈说:“真不懂她为什么那么喜欢打篮球……”老人叹道:“渴望爱的孩子总希望快点长大。”妈妈说:“她知道我爱她啊!”老人问:“你告诉过她吗?”妈妈说:“她应该知道的。”老人回答:“如果她知道还会做出这些事情吗?” 年轻的妈妈开始悟到该将更多的爱带给孩子。影片结尾是一老一小在闲聊,老人问小女孩:“你的妈妈叫什么?”小女孩回答说:“叫伊莎贝拉!”老人微笑着说:“我们都找到了自己要找的……”

据影片导演菲利浦·慕勒介绍,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蝴蝶网站:“我和片中小女孩一样被稀有蝴蝶‘伊莎贝拉的名称和它特殊的生活习性以及美丽的身影深深吸引。我将 ‘伊莎贝拉 的名字写在一张便利贴上,顺手贴在电脑前。这张便利贴在我桌前电脑上停留了两年。慢慢地,蝴蝶标本收藏家上山寻找‘伊莎贝拉的故事就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逐渐成形。”影片表达了蝴蝶的两种象征意义:生命璀璨美丽,又短暂如昙花一现;蝴蝶从丑陋的虫子蛰伏化蛹,最后破茧而出羽化成美丽蝴蝶。这两点,恰是每个人不断成长蜕变的最好隐喻。

我喜欢这部短小精悍的感人影片,导演在设置细节上处处体现出细腻周到的匠心。比如,为了让小女孩的出走不至迅速被找到就让她有意把老人的手机芯片搞掉。在阐释对生命的关爱时,也约略表达了自己的两难境地。虽只是几句对话,却十分耐咀嚼。老人和小女孩在林中遭遇盗猎者残酷射杀母鹿时,老人强压怒火道:“该死的盗猎者!”小女孩不解地问:“什么是盗猎者?”老人回答说:“就是那些可恨的私自捕杀动物生命的人……”当老人将捕捉到的蝴蝶放进瓶子里,他说:“好了,这只蝴蝶将会在没有痛苦中死去,我要把它做成标本了。” 小女孩生气地脱口而出:“盗猎者!”

这个细节被整部影片的温馨和爱的主题氛围淹没了。

老人为了表达对亡子的爱而必须杀害蝴蝶,虽然标榜着蝴蝶是在“没有痛苦中死去”,但没有痛苦的杀害终究也是杀害。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蝴蝶的捕捉者与那些残酷射杀母鹿的盗猎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小女孩因母鹿的被杀而难过,她还没有丧失人之初的真与善;而饱经沧桑的老人却淡淡地告诉小女孩:“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不会事先通知你……”斥责“盗猎者”之后,小女孩表示后悔了自己的出走,要回家。但她实际无法独自回去,她被老人用绳子拴着,继续着捕捉蝴蝶的旅行。

对收藏者来说,采集蝴蝶的过程是美丽的;而对蝴蝶来说,则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我想到在深圳博物馆参观蝴蝶的展览,满目是五彩缤纷的蝴蝶,却没有生命的喜悦。因为,它们都是无生命的僵尸,充满了衰败枯萎的气息。人们要认识美丽的蝴蝶,却要以它们成千上万的死亡为代价吗?我想,自己会长久记住《蝴蝶》中的一个镜头:小女孩打开了老人饲养蝴蝶的房间,四处是温室的鲜花和彩蝶飞舞,她惊奇和喜悦地看着这个美丽的新世界。

徜徉在蝴蝶标本的展览大厅,除了惊叹蝴蝶颜色的神奇造化和慨叹生命的短促,似乎没有别的什么特别感受。我试图归纳关于蝴蝶颜色的寓意,却无从说起。走出博物馆时,隐约想到那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造型和颜色。我想,那也许是对生命美丽的炫耀和歌咏,是短暂而乐观的遗言与绝唱。

王樽,电影评论家,现居深圳。主要著作有《与电影一起私奔》、《色香味》等。

猜你喜欢
伊莎贝拉小女孩蝴蝶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捉蝴蝶
精灵谷的伊莎贝拉(节选)
捉蝴蝶
找找看
吃出“历史的味道”
我的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