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古代诗人都有赠别的诗篇。在诸多赠别之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却颇负盛名,广泛传唱于别席离筵之上,名曰《渭城曲》,或曰《阳关曲》(《阳光三叠》)。诗的原文仅四句,抄于此以供欣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当为都护府治所。元二其人已不可考。渭城,秦时的咸阳城,汉时改为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部,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自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唐时往来西域的商贾、军士、外交使节,以及在都护府幕下工作的人员等等,都必须走这条“阳关大道”。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当时王维和元二都在宦游之中,是客中送客,在渭城置酒饯别,作诗咏唱,以表达惜别之情。
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工草棣,善诗画,名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苏东坡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画学秘诀》传世。
诗的首两句是写景。点明地点:渭城;时间:春天。在渭城的早晨,细雨濛濛,沾湿了微尘细土。这阴雨天气自然使旅途更为艰难,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客舍及周围的杨柳已经青翠,可知这是春天;然而此时并非春光明媚,而是下着小雨。雨洗柳色更青新,可诗人内心却不畅快。阴暗的天气正好与沉郁的心情相映衬,诗人便抓住了这主客观的相通之处,以其精妙生花笔,描绘出当时的景色,创造出一种颇为凄清的气氛,却并不使人感到悲凉。须知,古人送别,习惯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令人见之不免触景伤怀。这样便很自然地为后两句诗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若说第一、二句是写景寓情,那末三、四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劝慰之中透出哀惋,惜别之际亦见爽朗。使命在身,岂可久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更流出无可奈何之意。既难以挽留,那就只好殷勤劝慰挚友再多饮尽一杯饯别之酒,多待片刻时间了。因为向西出去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已故友,而全然是些陌生甚至异族之人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是令人难以名状。一个“更”字于此具有千钧之力:首先诗人的万千思绪,无限关切,恋恋难舍,全然包容其中了;其次,“更”的作用不仅能够突出地抒写诗人对故友劝慰的深厚情意,而且它更增加了诗人离愁的浓度。所以说,“更”字下得十分有力。这正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所说的那样,“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李东阳的评析是很恰切的,后人的咏别之作,“千言万语”所表达的意思,王维仅用四句便概括尽之了。
这首短诗仅止四句,天然浑成,其影响确是深远的。唐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戟》诗:“旧人唯有何戟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宋苏轼《题阳关图诗》:“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爱国诗人陆游《题阳关图》诗:“谁画阳关送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寇准更把此诗扩展为著名的《阳关引》词。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一,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画家和词客的注重,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引用或点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后世便把《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二,王维此诗的确唱出了当时人们欲吐而未能吐出的情思,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此诗的传播和影响,真是出乎诗人意外的广泛而持久。
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维所作此诗曾强烈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明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清王士祯则把此诗同李白《朝发白帝城》、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焕《凉州词》同誉为唐朝四大绝句,眼光可谓尖锐矣。古人之所以如此高度赞扬王维这首短诗,就是由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以及时人所具的风俗民情。
我们今天重读王维此诗,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自然不会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凄之感。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思想情感也不同了;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古今之人纵隔千年,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息息相通,人皆可体会得到。当然,这忧乐之情的具体内容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正因为王维此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能让人回味无穷,即有所谓余味不尽之妙。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加之音节和谐委曲,所以才独擅一代之名,而且历久不衰,千载如新。
(王素英,曲阜师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