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鉴赏

2006-09-21 08:01王翠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炼字项羽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精炼的语言、美妙的意境引人入胜,感染着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吸引着他们去阅读、感受、体味、想象。可是,时间的久远,历史的陌生,语言的简约,思维的跳跃又往往制约着现代人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尴尬,不知所惜,甚至放弃。那么,难道就没有一条时空的隧道沟通古今,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吗?我想是有的。只要我们有对古诗的热爱与执着,就能从迷乱芜杂中找出一条小径,走进鉴赏的大门。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总结为下几点。

一、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形式短小,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所以在高中阶段,坚持“每天一诗”一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样天长日久,头脑中的东西多了,对诗歌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即使对诗歌的含义未能全面理解,也能凭语感略知一二,有个整体的把握。积淀越多,则文学感受力越强,文学素养越高,对以后的鉴赏也越有好处。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诗积累多了,却能厚积薄发,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

二、掌握一定的方法。对诗歌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感性上,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把握诗的内蕴,因此,了解一些鉴赏的技法,对我们深层认识诗歌颇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咀嚼字词

1.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字表现了石壁峭立,直刺苍穹的气势,而“拍”字又将滔天巨浪冲击海岸,涛声阵阵的景象展现眼前。“卷”字人已多次使用,且都独具妙处,东坡不避重复,点出了海浪的力拔千钧。

2.领悟诗句的言外义

例:朱庆余《兰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的字面意义是新婚妻子询问丈夫化妆的漂亮与否,合不合时宜。但再看题目,就会发现问题。原来,题目中的“张水部”指当时的水部待朗张籍。他喜欢提携后进,对朱庆余也颇为青睐。当时张就要应试,不知自己的诗能否合主考大人的心意。就以这一首诗委婉探问。

3.词语与意境的吻合

例: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暗寓分别,切合题意,晓风寒冷,残月如钩。此三句勾画出一幅萧瑟秋风图,孤独的游子醉卧秋晨,寂寞惆怅,正合斯人心情。

4.注重炼字与炼意

古人注重炼字,但炼字目的在于炼意。字不必生涩、难懂,但必须与文意事融合无二,达于自然,不露雕琢之痕,才是炼字的真本色。杜甫某诗中有一首诗,其中一句为“身轻一鸟”最后一字脱落。后人试为补全,有“落、起、疾、下”诸字,都似不通,后找到善本,发现是一“过”字,众皆叹服。

(二)辨析方法

1.抓表达方式

古人抒怀言志不外乎几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只有弄清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在此基础上深层理解。例如94年高考第11题,给出一首《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题的C项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初看似乎并无错误,但结合表达方式一读,就会发现问题,三、四两句只有议论,并无描写。

2.抓修辞方法

9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是通过对修辞的辨析,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项内容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青山写的有人得感情”。其实,在这里只是状物写景,直接描写,并非拟人。

3.抓表达技巧

有的诗以动写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桂花落、山鸟鸣之“动”,反衬夜静、山空;有的诗以小见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小小的身影见出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贵;有的借景烘托,《琵琶行》起首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送别的伤感、凄冷。

(三)进行比较

对于相同的景、事、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诉诸诗文,则别有情趣,互有千秋。我们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不妨将类似的诗句找出,进行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的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1.思想内容的比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骄傲自大,兵败被围,在四面楚歌声中拔剑自刎,后人是如何评价的呢?杜牧有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的做法予以否定;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却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大势已去,难以挽回;李清照却对项羽的精神大加赞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位大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2.写景抒情的比较

风格不同,则面对同样的景物,所抒之情会截然不同。比如对秋的描写,自古文人多写“伤秋”、“悲秋”之情——“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悲哉,秋之为气也”,“寒蝉凄切”,“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诗句,人所共知,仿佛秋天就是为伤感而存在的。可是,刘禹锡的诗却另辟蹊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格调昂扬,豪情顿生;毛泽东《泌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更是色彩鲜明,充满活力,催人奋进。这些诗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拓展了抒情空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多注意此类作品,拓宽自己的视野。

3.表现手法的比较

表达同样内容,有人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有人委婉含蓄,言近旨远;有人善于用典,借古讽今;有人巧借修辞,构思精巧。这就要求我们仔细体会,反复玩味,通过表现手法之不同,欣赏不同意境、风格之美。同是思乡之作,李白的心情一览无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王维的《杂诗》(其一)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同是咏柳,贺知章以“碧玉”喻之,又以剪刀喻春风,想象丰富奇特,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隋末无名氏的“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直接描写,多重渲染,创设出“伤别离”的浓浓意境。对于这些同题却不同表达的诗歌,我们只有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才能感受不同的诗风词韵,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以上方法,就等于找到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而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领略古诗的无限风光。

(王翠芳,山海关一中)

猜你喜欢
炼字项羽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项羽虞姬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