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新课标“一看就懂”的新鲜读物

2006-08-18 21:13宋会兵
全国新书目 2006年14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文学作品探究性

宋会兵

文学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备修养。为了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农村读物出版社于近期推出了《图说新课标——一看就懂的语文课外读物》,分为中国卷和外国卷两册。该书集中介绍了中学语文新课标(初中和高中都包括其中)所规定的全部课外读物。为了适应中学生的记忆特点,增强读者的学习兴趣,该书在用生动语言进行叙述的同时,使用了大量插图,做到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真正体现了“一看就懂”的出发点。

该书严格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介绍每部(类)文学作品的时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将作品(该类文学)的简介、内容梗概(精华选读)、创造性阅读或探究性阅读方法及感受展示给读者。

第一部分是作者及作品简介,或者是该文学类别的介绍,属于文学常识,是中学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

比如对《西游记》作者的介绍,除了详细介绍作者吴承恩之外,对该作品还进行了综合的介绍,其中提到:“《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写定。”没有局限在对作品本身的介绍,而是做了适当的拓展。

第二部分是作品内容梗概或者精华部分的选读。在介绍名著时,主要讲述该书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和主要情节,该部分可以让读者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的内容梗概并非空洞的内容介绍,而是故事的精要浓缩或选编,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掌握原著内容的同时,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大概的了解。在介绍国外诗歌时,选取作品的精彩部分展示给读者。在介绍其他各类文学作品或其他读物时,选取了几篇有教育意义或者文学价值比较高的作品进行介绍。

比如,在《三国演义》的内容梗概中写道: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一道去投了刘焉。接下来的故事如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都描述得活灵活现。内容梗概一直介绍到作品结束,使孩子对整部作品都有所了解。

第三部分是该作品的探究性阅读或者创造性阅读感悟。每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都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作者把阅读的启迪作为一个重点部分来写,让读者在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最大的汲取精神营养,避免了纯粹的为阅读而阅读。通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该书是“图说新课标”系列丛书之一,与其同时推出的还有《一看就懂的中国地理》、《一看就懂的世界地理》、《一看就懂的中国历史》、《一看就懂的世界历史》等分册,均以教育部新课标为依据,图文结合,对新课标的各要点进行通俗的讲解,特色鲜明,设计精美,是目前图书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大型课外读物,相信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必然会对中学生新课标的教学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文学作品探究性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