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迷宫

2006-07-20 06:08安然舒文雯冯亦斐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25期
关键词:人际传染禽流感

安然 舒文雯 冯亦斐

或许,禽流感病毒人际传播早就发生了;又或许,中国以及全世界有人感染禽流感的历史都比实际记录要长远得多

“这是我们第一次有证据证明,禽流感病毒出现了‘人-人-人的传播。”6月23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的一次为期3天的紧急闭门国际会议中,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如此宣告。

在此之前,科学家观测到的禽流感病毒只是“禽-禽”“禽-人”传播,至多是怀疑一些案例中有“人-人”传播的可能。

这次禽流感病毒人际传播伊始于印尼北苏门答腊一名37岁的妇女,她在买菜的市场中接触到了活禽,并感染了病毒。初步调查显示,家庭成员中最早被确认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3个人,包括这名妇女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兄弟,4月29日曾与这名妇女——当时已经在不停地咳嗽——在一间小屋内住了一晚。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人患病后相互照顾而被传染。最终,患病的所有8个人中7人死亡。

未必是第一次人际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沃雷·威迪亚认为,这次人传人的案例只能说是被确认了的纪录,并不意味着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禽流感的人际传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就能通过条件的控制使禽流感产生人际传播。

“这次印尼的人传人病例发生在小范围内,是家族成员之间的传播。这种情况实际上以前很可能也出现过,不过这次人数比较多、证据比较确定。”香港科技大学著名禽流感研究专家管轶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那么,该如何解释前些时候有些专家认为禽流感病毒难以变异成人际间大规模传播的新病毒与这次事实之间的矛盾?

“这次的病毒仍然没有突破从家庭到家庭、社区到社区之间的传染屏障。”管轶说,“人有一种天然的抵御能力。阻挡病毒、使之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的是跨种族传播的隔离障碍——这是我们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产生的一种能力,如果我们的防线很容易被病毒突破的话,就不应该这么多年才有一次大流感,而是每年都有一次。但是这种能力是否能够阻挡病毒传播,取决于病毒的变异、病毒能繁殖多少、病毒跟人的接触次数多少等多方面因素。”

病毒越变越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此前曾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发生的病毒变异并不大,因此并不可怕。这是否意味着,病毒变异的程度与传染能力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假如病毒进一步变异就很可怕了?

对此,沃雷·威迪亚认为,现在科学家很难判断病毒变异程度和传染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变异都能变得足够危险;有时候,它变异了很多但是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性。因此,变异程度与传染能力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但是,他警告,“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当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且它一直都在变异。”

管轶则拿 SARS病毒来说明问题:在人和动物身上发现的SARS病毒,其同源性达到99.8%,差别(变异)非常小,但是它在人群中高度爆发了。

2003年,中国已有禽流感?

6月22日,美国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报告了一名24岁的中国男性患者,在2003年11月曾被疑诊为SARS,在其死亡后对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感染的实际上是禽流感病毒。

在这篇以“通信”形式发表的报告中,作者做了以下描述:患者因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的症状而接受治疗,在被收入住院四天后即死亡。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SARS相符合,以及患者发病时中国南方还有散发的SARS病人,当时即对患者的各种标本进行了SARS冠状病毒检测,但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后,在对保存下来的标本进一步检测时,研究人员发现,从其肺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具有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经过基因测序,该病毒最终被确定为H5N1禽流感病毒,并被编号为A/北京/01/2003。

7月3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的一位官员在电话中告诉本刊记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的检测结果,是2006年初研究人员对保存的标本进行“回溯性研究”的时候被鉴定出来的,由于目前还需要在其他实验室对标本进行“平行对照研究”,上述发表的结果并不能被看成是最终的结论。这位官员还指出,实际上,卫生部在该文发表前,并不知道任何与此有关的情况,他们也是从媒体的报道中才注意到这一病例的。目前,卫生部正在协调各有关部门,加紧对该病例的有关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鉴定,并将及时把结果向媒体通报。

猜你喜欢
人际传染禽流感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禽流感
传染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发现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