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是这样规定的:“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古诗词)的份量,针对古典诗文增加和美文不断增多的情况,如何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的“以落实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整体教学,是摆在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抓诵读,夯基础,养成诵读的习惯
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放出声来,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应该高度重视诵读,通过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觉古代民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感觉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为了抓好诵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最强,联想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黄金时期,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包括《语文读本》中的文章,加强积累,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2.讲究诵读的方式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大纲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制定出《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或者采用教师朗读、背诵的方式,或者采用学生朗读的方式,或者采用师生共同朗读、背诵的方式,灵活多变,因文而异,通过诵读师生陶醉于语言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同时,适当讲述诵读的要领,如朗读、背诵《归去来兮辞》时,注意行文押韵,音调铿锵;朗读、背诵《兰亭集序》时,要理清文章思路,才能口诵心惟。
3.重视课文的默写
背诵是一种过程,默写是检测这一过程的极好方式,因为,默写是对课文理解的另一种内化。高考语文试卷上就设置默写“名篇名句”的题目,分值为4分,这就要求平时教学时要重视默写,确保考试不失分,确保作文引用不失误。
二、明要旨,联历史,突出思想教育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的基础上,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下追问和反思着人生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学生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如讲授《鸿门宴》一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史实,在历史情境中去领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波澜,充分认识刘邦和项羽的个性特征。
人的思想认识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古人亦不例外。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如《过秦论》、《阿房宫赋》,两篇课文都是阐述秦朝灭亡的原因,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意图相似,同为借古讽今。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观和价值观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练习,会迁移,形成应试技巧
新大纲调整了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而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语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形成应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高考时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如作家金庸说过:“我很喜欢古文,默记古文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使人自然受到引导,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写的新派武打小说,就明显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语文教育专家提出“重文轻白”的观点,主张学以致用,提倡适当写作文言文,也未尝不可。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统,提高“文言”要求,做到“素养”与“应试”的双赢。
(张明杰 河南省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