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版新教材(必修)文言文课下注释探微

2006-05-30 01:35周晓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2期
关键词:常用字新华字典注音

鲁版新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有着浓郁的文学气息,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文言文的极大魅力,渗透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它的新,不仅体现在所选的文章更富有文学性、审美教育性和现实针对性,还体现在课下注释上更追求准确性和重点、难点的突出。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些课下注释引起了师生们的争议。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一并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册第6页《师说》一课“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注释⑥:[贤]胜过。“胜过”是动词,“于”应该是引出对象的介词。这种情况,古文中常有,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但与之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5页对此句的翻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把“贤”解释为形容词“贤能”,而“于”就应该是表引入比较的对象的介词,这是典型的“形容词+于”表示比较的“差比用法”。这也是古文中常见的句式,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同一套教材,两处说法各异,师生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两种观点都言之有据,都可以使文句通畅,文章合理,但“胜过”似乎更好。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呼应。“不如”、“贤于”两相对应,“贤”解为“胜过”,这种呼应显得更严谨工稳。

第二册第11页《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句,课下注释①:[觉(jiào )时]醒时。即“觉”当“睡醒”解时读为“jiào ”。查工具书可知,《辞海》、《古汉语大词典》、《辞源》均认为“觉”在这一义项上读“jiào ”。例句为:《诗·王风·兔爰》:“逢此百忧,尚寐无觉。”《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而《王力古汉语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觉”当“睡醒”讲时读为“jué(旧读jiào )”。举例除同《诗·王风·兔爰》、《庄子·齐物论》以外,另举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觉而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认为“觉”在解释为“睡醒”时读“jué”。如:如梦初醒、觉醒等。可见,“觉” 解释为“睡醒”有两种读音:“jiào”和“jué”,但“jiào ”为旧读。课本注释为“jiào”,也就是说,新教材在遇到新旧读问题时,以旧读为标准。那下面这一字该怎么读呢?

第二册第160页《赤壁之战》一课“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中课下注释:[轻骑(qí)]轻装的骑兵。即“骑”在解释为“骑兵” 时读“qí”。《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均认为“骑”解释为“骑兵”时读“jì”。举例为:《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文选·汉班孟坚(固)·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辞海》、《古汉语大词典》认为“骑”解释为“骑兵”时读“qí,(旧读jì)”。举例为:白居易《长居易》:“千乘万骑西南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认为“骑”在“骑兵”这一义项上读“qí”。如:车骑、轻骑、铁骑等。这样看来,新教材将“骑”注音为“qí”,是从新读。同一册书标准却不相同。

我们认为,两处应一律取今读。我们主张:去繁就简,去古就今,遵守规范。首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权威的字典对注音部分的解说为“有异读的词,已经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订过的,一般依照审音委员会的审订。”(《现代汉语词典·凡例》)我们认为这就是规范,应该遵守。其次,如“觉”,现代汉语此义此音,人所共知,不加注,学生也能理解。从旧读加注,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所以应去繁就简。

第三册第39页《天论》一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之命而用之?”课下注释将两句分别翻译为:尊敬天而仰慕天,何如把天当作物质而裁制它?制,制裁。顺从天而歌颂天,何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制,控制,掌握。两句中都有“制”,但释意却不同。《现代汉语词典》对“制裁”的解释为:用强力管束并惩处:法律~、经济~。如果解释为“制裁”,那荀子的主张是用强力管束并惩处天了?这得看荀子对“天”的论述。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有着客观规律,用合乎正道的措施来适应这一规律,它就吉利,就五谷丰登,反之,就是凶险的。所以尽管荀子主张“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之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要“逆天”,要“制裁天”,而是以“顺天”为前提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制”的解释中没有“制裁”这一义项,却有“控制,掌握”这一解释,举例即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之命而用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第655页《天论》一课中,课下注释①将这句话翻译为:“与其尊重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可见,这里也是把“制”解释为“控制”。所以,我认为两句中的“制”应是同一义项,“控制,掌握”。

第四册第45页《情采》一课“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一句,课下注释 ②:[华实过乎淫侈]作品的华丽与朴实上反对过分华丽夸张。华,华丽。实,朴实。这种句式在两两相对的句子中常见。我认为注释是不对的,应该把“反对”去掉。理由有三:一为文章的前一段就是把《孝经》、《老子》与庄周、韩非并举讲的,由《孝经》知道:君子常言,未尝质也。由《老子》知道:老子非弃美也。然后讲到“庄周‘辩雕万物;韩非‘艳乎辩说”。“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可见庄周与韩非子的文章都是极力追求华丽与藻饰的。二为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四册第41页对此句的翻译为“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从中我们可以知晓庄子、韩非子并不反对华丽夸张。三为《文心雕龙译注》第286页对此句的翻译为:“研究体味《孝经》、《老子》的说法,就知道文采、质朴是依附于性情的;详细观览《庄子》、《韩非子》的说法,就知道华采超过实质便过分了。”综上所述,课本翻译中有“反对”一词是不正确的,应将其去掉。

第五册第8页《孔雀东南飞》一课“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一句,课下注释③:[渠会永无缘]同府吏那种相会永远没机会了。渠,指示代词,那。而人教社课本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课,课下注释 :[渠会永无缘]同他(指府吏)永远没机会见面了。渠,他。两处对“渠”的解释不同,这也让我们颇是为难。《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①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渠”的解释中都有“他”这一义项,举例同为:《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渠”的解释中有“〈方〉人称代词。他。”这一义项。却均没有“指示代词,那”的解释。《文言文虚词大词典》对“渠”的解释为:代:彼;他、它。代第三人称。①人。例: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语译:女婿昨天来过,必定是他偷去的。(《三国志·吴赵达传》)②物。例:问渠(池塘)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译:问它(指池塘)怎样能如此清澈,就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流进来。(朱熹·观书有感诗)《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对“渠”的解释为:(一)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它”。例如:(1)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天来了,一定是他偷去了。(2)渠从事东川,近得书,且知无恙矣。(《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他(白居易之弟)在东川作事,最近接到来信,得知他很安好。(3)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杨万里选集·读元白长庆二集诗》)——元诗:唐代元稹的诗集。白诗:白居易的诗集。少傅:指白居易。微之:元稹的字。渠,他,指白居易。私,偏私,不公允。(二)有时“渠”可用在名词前,起指示作用。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例如:问渠田父:“定无饥?”却道:“官人那得知?……”(《杨万里选集·之后入城道中杂兴》)——问渠田父:问那位老农。由此可见,“渠”用在名词前作定语时才译作指示代词“那”,而“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是用在动词之前。所以,课本将“渠”解释为“指示代词,那”有待商榷。

第五册第13页《长亭送别》一课“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句,课下注释②:[马儿迍迍(chǎnchǎn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的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的跟随。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人教社语文课本第四册《长亭送别》一课,课下注释将“迍迍”注音为“túntún ”,解释同上。两个版本的注音相去甚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对本字的注音解释只有一种即:“zhūn ”,困顿的意思。“迍(zhūn )迍(zhūn )”行动迟缓貌。举例均为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这一句。1979年版的《辞海》①对“迍”的解释为(zhūn)(tún )见“迍迍”。“迍迍(túntún )”行动迟缓貌。但是1999年版的《辞海》②对“迍”的解释为:迍(chǎn )见“迍迍”。“迍迍(chǎn chǎn )”,行动迟缓貌。两者举例也都是《西厢记》中的这一句。这样看来“迍迍”注音为“túntún ”和“chǎnchǎn”都是有依据的。但“chǎn ”这一读音是怎么来的呢?《康熙字典》㈠㈠对“迍”的解释为:迍,《广韵》陟纶切,《集韵》《韵会》株纶切。音屯。《玉篇》迍,邅也。又《广韵》徒浑切,音豚义同。从各种韵书的注音来看,“迍”,只能读“un”韵,而读不出“an”韵。从形声字的造字原理来说,“迍”,声旁为“屯”,也是读不出“an”韵的。《古汉语大词典》对“迍”的注音也只有“zhūn ”一种,对“迍迍”的解释为:行动迟缓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王季思校注:“迍迍,状行动之迟缓。今温州方言尚以行路迟缓为慢迍迍。《张生煮海》剧第三折《脱布衫》曲:‘你慢迍迍好去商量。可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心上正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的,没奈何,迍迍而去。”这里“迍迍”是否是元代的口语呢,犹言“慢腾腾”。《元杂剧赏析》第86页注释⑤“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二句:迍(zhūn )迍,慢腾腾的样子。《西厢记考证》中《西厢记异文四考之四“马儿迍迍行”考》的考证解释为:一般的理解,“迍迍”是描摹行动的缓慢。《张生煮海》剧中《脱布衫》曲有一句“你慢迍迍好去商量”,用法和《西厢记》相同,有可能先在方言中广泛流行,写成文字时发生了如何对音的问题,有的写作“迍迍”,也有人写作“腾腾”。至于“腾腾”,白居易《戏赠萧处士清禅师》:“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郡仙祝寿》杂剧[十二月]也有“更谁敢慢慢腾腾”之句。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西厢记》有用“马儿腾腾的行”的。总而言之,“迍迍”注音为“chǎn chǎn ”是有待商榷的。

第五册第62页《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下注释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华,通“花”。华发,花白的头发。《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当“华”读“huá”时均有“头发花白”这一义项。《古汉语大词典》“华(huá)”的第十四个义项为:(头发)花白。宋梅尧臣《泊寿春龙潭上夜半黑风破一舟》诗:“妻拏皆失色,一夕鬓欲华。”元刘永之《题邹惟中西楼》诗:“清尊未酌心先醉,往事重论鬓欲华。”清恽敬《与瞿秩山》:“一别三十年,敬发已华矣。”《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读“huá”时也有“头发花白”这一义项。由此可见,“华”字“头发花白”这一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已经约定俗成了。况且,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遵循宁简勿繁的原则,所以我认为没必要看成通假。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鲁版新教材中存在的有争议的文言文课下注释,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周晓琴山东师范大学附中)

猜你喜欢
常用字新华字典注音
新华字典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关于常用字覆盖率统计算法的研究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新华字典》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