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贸易:唯舶来是尊?

2006-05-24 21:43
中国经贸 2006年5期
关键词:图书市场读物奶酪

武 琦

五年前,笔者还在求学阶段时,一次,兴致勃勃地与一批刚刚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及其中国同学谈论起宗教,在场的中国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对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作一番品评,而几位外国留学生却对中国的儒教、道教闻所未闻。中国学生面面相觑:这种常识几乎是中国的高中生就能对答如流的,为什么眼前这些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并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会对此一无所知?细细探究,方了解国外的英文图书市场很少见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版物,针对中国宗教、学派的译作精品更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文化沟通的不对称导致了认知上的隔膜。

近年来,放眼国内的图书市场,形形色色的舶来读物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随着国人对经济社会的理解日渐深刻,各种经济类、科普类和励志类图书首当其冲,成为引进图书版权的最爱。随之,介绍西方生活方式的休闲类读物、普及类读物纷至沓来,打破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性读物占据图书版权贸易市场霸主地位的格局。各出版社也尝到了引进版权的甜头,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显示,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巨大,进出口比高达10:1。中国图书出口额每年为1,800多万美元,而美国每年出口图书近20亿美元。可以说,语言障碍、文化隔膜、经济科技实力的差距,成为束缚本土图书“走出去”的樊篱。笔者并不反对引进西方先进的图书版权——痛定思痛后,“拿来”应该是“走出去”之先决,实施起来也更为便易上手。但是一味地引进版权,千篇一律地在书扉上印个一头乱发还加上谢顶的洋作者像,腰封上必大书特书“雄踞排行榜第一”、“欧美最畅销”、“从业者圣经”之类的字样,再加上几个对不上号的“泰斗”的述评和推荐,这些现代化的商业炒作手段在行销类、成功学图书引进上被应用到极致,大有“书不叫座死不休”的气势。据说,很多公司的领导鼓励下属的手段之一就是赠送给他们一本最新行销图书,下属们更是不敢怠慢,秉烛夜读,力求在第一时间将阅读心得汇报给领导,同时也丰富了与同道之间的谈资——看到别人以艳羡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侃侃而谈,心中不觉由衷地滋生出满足感,真是倍儿有面子。加之一些求“钱”心切的读者不加选择的追捧,想不火都难!只是,谁来为书的内容把关?

虽然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不甚了了,但是在引进版图书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却滋生出了中国图书市场的“新拿来主义”。曾几何时,《谁动了我的奶酪》走俏市场,几乎一夜间,《我动了谁的奶酪》、《谁能动你的奶酪》便充斥街头巷尾的书亭门市;依稀记得,身边的少男少女正津津乐道于《挪威的森林》的凄婉和醇美,又被猛然间窜出来的《上海森林》弄得一头雾水。善于“拿来”者利用读者的混乱和好奇大行其道,胀饱了腰包之后又能全身而退,什么可读性、艺术价值,都被抛之脑后。

中国图书,应该学习,而不应因袭、抄袭。从“西学东渐”开始,“开民智”就成为中国出版界传承的鲜明旗帜。衷心希望读者今后看到的舶来品都是名副其实的“颜如玉”和“黄金屋”;国内的出版商也能尽早告别“近视”,多多考虑如何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这种泽被后世的要务,不要再执着于拙劣的模仿。

猜你喜欢
图书市场读物奶酪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小老鼠吃奶酪
网络环境下图书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小老鼠吃奶酪
数学阅读指南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稳步持续增长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