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带普遍性的问题以新视角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并就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过程的特征与多媒体、应用类精品课程的指标性要素,以及差异与教学创新等话题给予概略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引起对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影响深远和量大面广的一类问题的关注,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信息量与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特征精品课程教学创新
当前,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应用水平已构成了障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信息量是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E.Shannon,1916-2001)第一个从狭义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如果从广义角度审视信息,我们可以说:“客观世界的千差万别就是信息。”
按照狭义的信息概念,信息量的大小自然应当是信息内容能够消除人们认识上不确定性的程度。消除的越多,说明传送的信息量越多,反之,则说明信息量越少。比如,当有人反复讲述大家已经明白了的事情时,他提供给听众的就不是信息量,因为大家的不确定性早已被消除。可见,信息和信息量是有客观“价值”标准的。具体到教学过程,应当说能够起到释疑解惑作用的信息才含有信息量,而不能释疑解惑的“信息”不含信息量,只能算作是“垃圾信息”。可见,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信源方能够提供给信宿方的内容有多少是信息量,多少是“垃圾信息”,这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如果离开了信息量标准,达不到释疑解惑的效果,那么不论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还是连篇累牍的电子媒体演示,提供给听众的也仅仅是大量的“垃圾信息”。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由教学过程中信息量的匮乏所导致的教学内容的空泛化是在一种公开的、“合法的”、人人如此的、不受监控的情况下和习以为常的状态中进行的。信息量的匮乏就像是伸进教学过程中的隐形杀手,它对教学质量造成的负面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从研究和考核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人手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教学过程特征与多媒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领域知识的获取往往是在信息潮水般地涌现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选用电子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有利于驾驭庞大的信息量,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却出现了盲目依赖电子多媒体技术的情况,更有甚者几近完全抛开传统的教学手段,放弃人的主导作用。这一倾向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一个时期以来对此类问题也多有评述,但仍欠深入。应当说,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媒体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应当看到,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智能化多媒体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对信息又具备实时捕捉和综合处理能力,因此在媒体的使用上既要重物,更要重人。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体自身的固有潜能,永远应当是首选;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人体毕竟是一个生物系统,受到生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它在某些非智能化的单项能力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而这些弱项也正是需要求助于电子媒体技术来辅助的。然而必须看到,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系统尚不能解决由教学过程固有的基本特征所产生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交互式的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知和未知,确定和未定,情感和非情感,教书和“育人”,信息单向流动和多向互动等因素总是成对存在的。而且由它们中的某些因素引发的问题常常以始料未及的形式随机呈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对于具备智能系统的人来说,尽管个人的情况会有差异,但总是可以及时应对的。然而对教学过程中动态发生的这类问题,目前的电子多媒体技术还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客观上讲,在一个正常从事教学过程各项活动的所有行为主体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信息量由不对称状态向对称状态的转化。而这种工作只有靠人的智能才可以完成。事实上,作为行为主体的信源方,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适时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促使教学过程中信息状态的转化,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给行为主体的信宿方所造成的困感,逐步使信息趋于对称。这些任务离开了人的智能和主导作用是不能完成的。
总之,人的主体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不对称性是教学过程的三项基本特征。如何把电子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入到独具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人与电子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我们要追求的。在这方面无捷径可走,应当在确立人的主导地位和电子媒体的辅助地位的前提下花力气、下功夫,实现智能媒体与电子媒体的有机结合。那种单纯追求形式甚至偷懒的作法都是有害的。
3应用类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人才是大学为社会提供的产品。这个说法不全面且过于笼统,由于说法的跨度太大,也就缺乏可操作性。其实,人的最终成才与否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学校一方努力的结果。
那么学校能提供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呢?这要由学校直接为主服务的对象来决定。由于学生是学校的实际服务对象,所以确切地讲,学校能为其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而归根结底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不论由谁来出资,受教育者从学校所得到的产品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当前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行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多么重要。它应当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永恒主题。那么对于计算机应用教学而言,如何制定精品课程的标准呢?我们认为,对这类课程来说,学习的方向应瞄准社会需求,学习的目的应学会实际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试想,当教材不包含应用内容,教学过程又脱离应用环境,甚至连教师都不涉足应用的时候,用其他任何标准来评价应用课程,还有什么精品可言呢?
仅会使用计算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开发才是真正的应用,就是常说的“开发应用”,这才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标。虽然就目前学校的条件来说,实现这一目标肯定富有挑战性,但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已是严酷的现实,并且是不能怠慢的。因此,当前应该是采取行动填平教学与社会应用需求之间鸿沟的时候了。其实,应
对这种挑战的关键还是个观念问题、导向问题。只要能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取行动,就会创造出真正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精品课程。
4差异与教学创新
计算机应用教学是极具创新因素的一类教学活动。要彻底废除照本宣科和一言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既要提倡开放式教学和开放性思维训练,更要提倡差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且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挥想象力,要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愿望和能力,不能低估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必然展现出更多的差异,从而为创新提供机会。要懂得创新只能从差异中产生,并且表现为更大差异。
创造性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度量。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智慧产品的能力。所谓智慧产品,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
教学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它的每一项具体的创新过程都属于知识创新。但知识创新的前提是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因为观念创新决定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创新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通过思维创新寻求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即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比如说,当出于教学管理的需要把每堂课所用的时间作为考评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观测点,并认定提前下课为教学事故的时候,我们不妨从另一个侧面去想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能用一个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而且效果很好时,难道不能从这里得到什么启示吗?这就是变向思维的方法。不要忘记,变向思维是创新的一把金钥匙。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从中赢得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会创出新的结果。
再比如,计算机应用类教学的考试中应当削弱客观题加强主观题。客观题往往助长死记硬背,产生概念误导并放弃创新机会;主观试题也要注重描述目的和过程,而不要刻意强调解题工具,提倡用“八仙过海”原则解答问题,以利于调动答题人员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产生差异提供机会。要知道,千篇一律的东西不是创新、耳熟能详的东西不含创新、缺乏信息量的东西不能创新、不增值的过程阻碍创新,只有差异才能产生创新。
事实说明,创新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一切创新都一定会产生巨大震撼力的。创新可以在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发生,当然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鸿冀.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网上课程内容建设是网络教育成败之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1,8.
[2]段银田.河南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2005年会报告[R].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