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鱼得乐”吗?

2006-04-11 09:05方毓强陈立勤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2期
关键词:领事惠子老照片

方毓强 陈立勤 丁 理

摄影家

在预定访问法国驻上海文化领事鱼得乐(Claude Hudelot)先生之前,我先到苏州河南岸的“Number口”创意艺术画廊,参观了他的《上海婚俗》老照片展。

在摆设着古董家具及老式家庭装饰品的画廊里,挂上解放前的婚纱老照片,可谓相得益彰。我也是一名摄影家,爱好收集老照片。我知道,这种婚纱老照片,中国人很少注意到,但是没有想到,这位法国人却悄悄地在收集。这就是独到的眼光,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所以,作为2005年中法文化年的一个项目,他还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举办了展览,引起法国人的关注,而策展人就是他的夫人Margo Renisio女士,目前在上海从事建筑的设计师。

鱼得乐夫妇起初是在北京工作,收集的主题是中国的“全家福”照片。2002年,他们来上海就任,发现在上海可以淘到很多“婚纱”老照片。第一张收集的老照片所体现的中西交融风格吸引了他,他觉得照片中西方的风格和二十世纪初法国的婚纱照很像。于是,鱼得乐与市场的摊主建立了良好关系。

当我们走进法国总领事馆采访鱼得乐时,话题自然就从他所了解的中国开始了。他说:

“这些老照片都有一种特殊的上海格调(ShonQhai Style),有很多照片都是重新着色的,这种技巧和两位法国现代摄影家的手法很相似,也就是说,上海的照相馆早就开始尝试这种技巧了。”

他接着说:“我非常热爱摄影,1988年至1989年间,我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摄影节(ArleS Photo Festival)总监。同时我还将吴印咸等一些中国摄影家介绍给世界。2003年,我和Jean-Michel共同执导了一部反映毛泽东摄影师的电视片《Hou Bo, Xu Xiaobing,photographers of Mao》,在法国F2、F5电视频道中播映。”

中国通

鱼得乐了解中国有时比我们中国人还要“结棍”(厉害)。究其原因,鱼得乐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历史足足有30多年了!

鱼得乐年轻时,在法国东方外交学院攻读中国现代史,其硕士论文是研究以陈独秀为中心的“五四运动”的,师从写过《上海史》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吉尔(P1arle-C161re Bergere)。早在1971年,鱼得乐就在法国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了政论性著作《长征》,他认为红军长征不仅仅是军事行动,而是政治行动,而且长征真正的历史是从遵义开始的。听到这些观点,作为中国人,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中国通”了。

为此,我还必须将他的中文名字的来源解释一番。“鱼得乐”固然是他的姓(Hudelot)的译音,但更重要的来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庄子。

一次,庄子和知识渊博的惠子一起在河边散步。庄子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着,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立刻反驳:“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鱼的,陕乐呢?”惠子辩驳:“我不是你,自然不知道你的情形。可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答道:“请从头说起吧。你问我‘你怎知鱼的快乐呢时,就已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我是在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呀!”

读完这一段,你是否也必须承认这位文化领事的文化深度以及是个中国通呢?因为现在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庄子呢?愿意从庄子这样的“老古董”里汲取智慧呢?

记者

在一个学校教了多年的中国历史以后,1974年至1982年,鱼得乐进入法国国家电台主持节目。也就在1979年,他到中国采访了3个星期,录制了150个小时的录音磁带。可以说是中国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最早一批前来中国采访的记者。鱼得乐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左派,很关注中国。

这使我想到当年我所认识的几位法国人。1980年前后,我热衷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及法国语言文化,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走动,认识几位法国教授。他们宁愿放弃在法国的优厚待遇,到中国来拿只有法国十分之一的工资过苦日子,为的是能够了解中国。其中一位是30多岁的波勒·德维勒,我从她那里了解了很多法国文化、法国思维。后来密特朗当选总统的当晚,波勒邀请我去参加在上海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庆祝聚会,我才搞清楚法国人的“左派”与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左派”完全是两个概念。鱼得乐与她同属一个类型,对我来说似曾相识。

和总领事一样,他的办公室临街,小马路的繁杂和对面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一览无余。虽然有轿车,但鱼得乐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当了文化领事的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仍然是一位“记者”,一位对中国大文化进行记录的人,他走过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并在法国最著名的报章上发表了文章……

被上海“同化”

鱼得乐活跃在上海文化界,好像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今年1月在多伦现代美术馆,我又看到鱼得乐在为琼耳艺术展剪彩。作为文化领事对上海有很多的感想,他说:

中法文化年对我非常重要。在上海工作、尤其是接触了一些高层次官员,对我帮助很大。在和上海一些文化机构共同工作中,我们所获得的自由度是我们没有想到过的。当然,我们必须获得一些公司的捐款来支持这些活动,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无法在上海举办以下这些令人振奋的活动:印象派展览(Impressionnist exhibition)、蓬皮杜中心展览(Popidou centreexhibition)、RameaU歌剧、“LesPaladinS”和著名的管弦乐队、WilliamChristie导演的著名歌剧“Lesartsflorissants”和一系列古典和现代的芭蕾舞剧等。

是的,这几年来改变了我对上海的看法。和许多上海人的接触,我发现他们头脑开放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上海精神,我非常希望这将变成一种“国际精神”,并且我衷心希望她能够在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发扬光大。

听了这一席话,你是否感到鱼得乐已经被上海“同化”了呢?

猜你喜欢
领事惠子老照片
可乐
无声胜有声
领事探视“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郑合惠子:率真Lady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领略中国外交为民的务实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