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2006-04-06 12:53范克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信息技术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创造型人材培养的要求

当前,我们教育主题转向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语文能力是生存能力的一部分,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现代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能力。要培养学生现代语文能力,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老师加课本的课堂结构组合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多媒体网络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活动交互等特点,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的“旧瓶”装着新课程标准的“新酒”:在“教学目的”中,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再把语文教学目的机械地分成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将原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作文教学”以及“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四者整合为一,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课文”五部分内容的框架,从读、写、听、说、综合性学习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28项具体目标。将“教学目的”中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方面的目标中。并且单独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部分中,完全摈弃了旧大纲中“勤学苦练、激发兴趣、加强课外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陈旧语文教育理念,代之以“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特别是新增加了“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内容,指出评价学生要过程、结果并重,要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科学素养;评价教师要过程、效果并重,学校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本地区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二、研究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份理论联系实践、操作性较强、涵盖面较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指南;并要在此行动研究过程中,渐次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

(一)理论价值

在理论上,可以完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对学科教学理论进行补充,也对现代教育技术作用进行新的诠释,将教学设计理论优化和具体化。本课题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研究基点,着重探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归纳总结出整合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学科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实践价值

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操作性策略,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并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模式

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里所提的观点: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设计或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除了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二)信息技术

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是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比较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变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性、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合智慧,传承优秀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方法。

四、研究实践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方式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等特点,我们只要将这些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并通过屏幕呈现出来,学生就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就可完成交互操作进行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可通过这些教学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所具有的功能是我们的理论依据,其功能有:

1.以图形交互界面方式,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实现教材内容的直观、形象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教师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教师的指导监控作用,又可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实现意义建构(指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发展自身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阶段。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

典型课例:杜甫诗《登高》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因此,本课是这样设计的: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使用网络教室。

第一课时:尝试研讨

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

1.学生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杜甫诗的有关资料。

2.(1)用文本写出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诗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杜甫的二首诗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杜甫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杜甫,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课时:引导研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教师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3.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1)《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2)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4.小结。

5.开放性研讨题目。

(1)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2)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长沙》等。

6.诵读《登高》。

教师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通过声、图、文并貌的配乐诗朗诵,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符合诗歌背景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到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诗人杜甫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感怀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的“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深入研究,总结成果

通过以上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教师在论坛中转贴了几篇诗歌欣赏的论文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研究杜甫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教师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诗歌欣赏的心得或论文。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课例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

2.加大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

3.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

4.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得更为突出。

(范克勤湖南省岳阳市巴陵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