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一问”百媚生

2006-04-06 12:53郑金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侍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而带有总结性、反思性的“回头一问”,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回头一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下面就以几篇课文为例来说明“回头一问”的艺术魅力。

一、《药》——国民的劣根性还在延续。

学习了鲁迅的《药》,在对主题的认识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意见:

1.表现了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2.反映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4.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乍一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仔细分析,还有更好的概括。结合时代背景及文中明暗两条线索,主题的概括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群众的愚昧,这是主要方面;一是表现革命者的悲哀,这是相对次要的方面。

这样一来,师生总算统一意见了,可是有的同学仍流露出迷茫的眼神,因为《药》中发生的事情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同学们很难有真切的感受。这时,我趁热打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或听到过表现当今社会群众的‘冷漠和见义勇为者的‘悲哀的事情?”这时候,课堂就像炸开的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是电视上披露的,有的说是报纸上看来的,也有的说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一个个真实的画面在他们脑中回放。再联想起夏瑜的悲惨就义,联系起那些愚昧麻木的国民,同学们无奈地摇摇头,感叹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看到同学们愤世嫉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我想起用一副对联来结束这堂课,我出的上联是:“茶馆谈药群众齐欢笑”,请同学们对下联。同学们略加思索,就有比较好的,如:“坟场祭子老母独悲伤”。再加一横批如何?有的说:“可怜华夏”,有的说“拯救中国”,还有的说“救救国民”。对得多好啊!历史和现实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这样联系现实的提问和讨论,同学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清醒地认识到国民的劣根性是那样的顽固。拯救中国,匹夫有责,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

二、《失街亭》——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学习了《失街亭》,我让学生探讨:失街亭,谁之过?同学们有三种意见:一是马谡之过。他言过其实,狂妄自大,麻痹轻敌。二是诸葛亮之过。作为一代臣相,历经百战,实在不应该犯如此幼稚的错误。马谡的缺点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况且,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咐他,马谡不可大用,可为什么在如此重要关头派马谡去守街亭?都说诸葛亮慧眼识英雄,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啊!而这一失的惨痛,不可弥补。同学们正在唏嘘感叹之时,我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名的意思,是给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统治阶级需要借鉴,一般人也需要借鉴,那么,《失街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师生一起得出以下几点:

1.遇事要从实际出发,不死搬教条。

2.处事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这两条从马谡的角度概括)

3.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待人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5.选用人才要深思熟虑,准确无误。

(这三条从诸葛亮的角度概括)

6.面对矛盾要全盘考虑,知彼知己。

(这一条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角度概括)

学了《失街亭》,得出这么多的人生箴言!由此可见,回头一问的艺术和探究思考的深入,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读书的用处啊!

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不要跳江,你还有好几条路可走呢!

学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到“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同学们跟作者一起感叹:“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这时,我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如果十娘不跳江,她能找到幸福生活吗?”

“能!”异口同声的回答,着实让我惊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理由:

1.李甲已经有悔过之心。文中不是有依据“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谢罪……”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甲犯下这样的错误,确实让人痛恨,但他也有苦衷啊!家中老父性严,以老父李布政的地位,决不允许儿子娶一个妓女回家。在老父十分恼怒的情形下,李甲确实难以交代啊!正当李甲忧虑重重,尚未有完全之策之时,卑鄙无耻的孙富出现了,他一看到十娘,顿生奸邪之意,用计结识了李甲,他看出李甲庸懦无能,便巧施伎俩。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幌子下,用千金“买”下了杜十娘。我们痛恨李甲的时候,更是唾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不得好死!可惜的是,李甲的悔意没能挽回十娘的心!

2.老父李布政也有可能接纳十娘。李布政作为一方官僚,儿子娶一个妓女回家做媳妇,确实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他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坚决反对,但是李布政与杜十娘之间的鸿沟不是不可跨越的:

其一、从杜十娘的容貌看,她“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李看了,也许会生怜爱之心。

其二、从当时人对妓女的态度看。李甲的朋友柳遇春是一个老于世故之人,当他听说杜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助李甲为己赎身,他“大惊道:‘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并在两天之内,为李甲凑足一百五十两银子,并说:“吾代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言语之间,充满对十娘的敬佩。当孙富问及杜十娘为何人时,李甲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围观众人“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倖”,“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丝毫没有因为杜十娘是妓女而流露出鄙夷之色。李布政生于这个社会,应当也会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其三、从金钱的效用看。孙富巧言劝李甲以千金转让杜十娘,“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说得李甲“顿开茅塞”,原来老布政千金就可获得补偿,那万金呢?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李甲的表现是“不觉大悔”,“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所悔何事?所苦何来?还不是因为百宝箱?也许李甲心中想,十娘啊,十娘,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有百宝箱?要是我早知道的话,我也不会如此为难,老父那边也就好交代了。

3.即使与李甲没有好的结局,十娘还有别的路可走。

(1)自己赎出自己,还可另觅知音。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2)自己拥有百宝箱,还可以过独身的日子。找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地方,置办“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过上浓荫密盖,桃李飘香的生活,多逍遥啊!

为什么一定要去跳江?可惜,可惜!在一片叹息声中,我趁机点拨:“同学们,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爱情故,生命怎可抛?”当一个希望破灭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新的希望伴着新的太阳很快就会升起!

四、《雷雨》——周朴园不是人面兽心的家伙。

对周朴园这一人物,课文节选的两场戏主要刻画他的冷酷、虚伪、残忍和奸诈。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虽然作者也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但这是因为周朴园后来的婚姻生活很不如意,这使得他不能不怀念初恋情人。当然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贤惠体贴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是虚伪的。

分析到这里,我总觉得这样去评价周朴园有失公允。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真是这样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吗?”

(1)从他三十年保持的习惯看,周朴园还算得上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

三十年,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周朴园吃了三十年的素,念了三十年的经,打了三十年的坐;三十年来,他来很少说话,三十年来,他还穿着当年的衣服,三十年来,在一个个闷热的夏天,他不开窗户,三十年来,南挪北移,他都带着侍萍当年用过的家具,三十年来,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伴着侍萍的相片……

如果说这是虚伪的表现,那我要说,他这样做三天是虚伪的,三个月是虚伪的,三年也可以说是虚伪的,可三十年,哪怕有虚伪的初衷,但也已转变为真真切切的情感了。

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可以用来等待?“此情可待成追忆”,有谁能理解周朴园心中的苦啊?

(2)从给鲁侍萍五千块钱的支票看,周朴园还算得上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有人说,周朴园这样做,实际上是急于赶走侍萍,免得夜长梦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

“威胁到自己的生活”,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家庭,他也不能置之不顾啊!这不正是周朴园有一定责任心的表现吗?至于要赶走侍萍,对周朴园来说,那是太简单了,凭他的势力,只要他一声令下,鲁侍萍立马就被赶走。何必要拿出支票,自讨其辱呢?

五千块钱,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以让侍萍过好后半辈的生活。况且他还说:“你可以先拿去用。”意思是说,用完了,你还可以来拿。这也说明他的良心犹在。

周朴园年轻时确实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在后悔,他在内疚,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人生多么无常,人性又多么复杂。评价一个人,也要用辨证的眼光。到了老年的周朴园,妻子不理解他,儿子怕他、骂他,初恋情人又恨他。命运对他是多么的绝情!

这样的讨论,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同学们对周朴园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理性。在讨论中,同学们提高了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表达能力。遇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一堂课上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选准突破口,适时适度地提出带有反思性的问题,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精髓,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回头一问”,巧妙地“回头一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郑金妹 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

猜你喜欢
李甲杜十娘侍萍
Strengthening and softening in gradient nanotwinned FCC metallic multilayers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怎一个情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