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观点要览

2006-02-05 02:55
人民论坛 2006年2期
关键词:问责农业发展

[声音]

不要动不动就“向富人开枪”

收入不平等有两个可能的来源:一个是机会的不平等,一个是结果的不平等。目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主要来自机会的不平等。但现在好像集中注意的是结果的不平等,对一般的富人征高额税等等;还动不动就要“向富人开枪”。这种说法和做法不但没有抓住要点,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贫富悬殊,是腐败、是用权力换取收入,即权力寻租造成的。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摘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走向平民化

一个真正繁荣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应该是一个完全平民化的市场;反过来说,只有国内大多数民众都有能力进入的市场,才能保证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易宪容)——摘自《江南时报》

教育部表态反对教育产业化认为会毁掉中国教育

“教育产业化”这个提法从它产生之日起,教育部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所以反对,是因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这里面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化”字。我们同意教育的某些部分可以发展成教育产业,比方说高校后勤社会化,这完全可以变成产业;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都是可以变成产业的。但是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能用产业的思想来引导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摘自《东方早报》

我国公务员尚需转变三大观念

首先在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其次是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以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第三是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袁曙宏)——摘自《光明日报》

国企应该向其所有者分红

国企分红的真正难题是配套改革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中国企业财务方面的成本和利润关系的扭曲,让奖金、职工养老、广告费等本应属于成本的项目走出利润。其次应该完善税制,改革影响利润数量的不合理税种;改革税基,将增值税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同时在税基中正确反映一些大型国企现行的计税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此外还要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解决上市公司中存续公司与上市公司共存且相互关系复杂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应避开认识误区继续加大引资力度

中国进行对外开放完全是主动开放,而不是跨国公司给中国设下的陷阱。在当前的国际产业格局中,中国很多企业确实主要从事低端的加工贸易,在利润分配中也确实吃了一些亏,但这种局面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龙永图——摘自中国新闻网

[观点要览]

“人治”和“腐败”成为中国科技致命伤

“人治”和“腐败”的直接表现就是,科研人员一旦担任某些官职,科研经费就会有保障,科研设施有保障,科研助手也有保障。这种科研成果出官、官员又催生科研成果的现象,导致中国出现了特有的官僚队伍。而科研管理体制的官僚化,无疑是悬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尖刀,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大致命伤。

——摘自《经济参考报》 (包秀兰)

家庭式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未来中国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消失,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并不会导致家庭经营农业的比较劣势为更加高级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所取代。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仍然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家庭式农业经营的形式之下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与现代化。

——摘自《光明日报》 (文礼朋郭熙保)

2005,营造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

和旧改革观偏重于GDP的增长不同,以人为本的新改革观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衡量各项改革成败的标准,都将会以是否有利于做到这一点为准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之为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将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保障。

——摘自《大河报》 (郭松民)

寻求中国“贫富和解”平衡之道

法律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据此搭建起公道的法律与政治秩序,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领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不同群体寻求和谐相处的基础。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秋风)

重视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就政策取向而言,在中国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重视民生并改善基本民生状况,是公正和效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状况,既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公正,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也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吴忠民)

扩大内需重在民生无忧

我国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在消费,消费的薄弱环节在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的薄弱环节则在农民消费。因此,要扩大国内消费,就必须增加农民的消费。

——摘自《国际金融报》 (徐海乐王淡森)

应从官员问责走向问责官员

政府的权力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众也就理所应当成为问责政府的主体。如果权力的授予者没有对权力的监督权,那么这种授予也就成了剥夺。官员问责是否能够真正常态化,关键就要看民众是否真正成为官员问责制的主体,是否由民众起来问责官员。

——摘自《南风窗》 (王大鹏)

猜你喜欢
问责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问责不缺位也不越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关键词:督察问责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筠连县:联动问责整治基层干部顽疾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