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关

2006-02-02 09:1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右脑词典词语

凌 霜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作文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套,需要思维的反复推敲,情感的积极参与;它要有生活的土壤和阅历的根基。作文是心灵的产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跨过了无数的难关之后,才会有一定的收获。

一、储备关: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话语词典

要作文,首先得有话可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好象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写的,也没有要写的冲动。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才勉强为之。这样的文章,势必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读后难留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章缺乏个性,语言运用缺乏心理话语词典的支持。

作文中的个性是什么?主要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态度和语言风格。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文如其人”,就是指在文中能看见你的思想,你的影子。如果文中无“人”,也就意味着思想的缺位,这便犯了文章的大忌。所以,作文要讲究有个性。有个性,就是有思想。

个性的体现,要从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做起。面对大千世界,你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还是依赖于别人的头脑的思考,这是检验自我存在的标志。自我意识及其自我反思能力的程度虽然各不相同,但它所折射出来的思维的角度、怀疑、批判、创造的精神,却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指标。个性是思想、性格等因素的集中反映。

思想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书本。书本是前人实践的结晶。个性的培养与读书紧密相关。读书可以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艰;读书可以开眼界,开茅塞,除鄙见,养性灵;读书能给人以丰富的思想资源。读书还有一种作用,它能培养我们灵敏、细致、丰富的感觉能力和感受能力。这种能力,是写作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感觉能力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感受能力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是情与景相结合后感悟。写文章不是要讲究情景交融吗?它的前提条件,必须得有这种感受能力。能移情,就能使景物有生命。这些能力,我们通过读书就能获得一定的培养。当我们读到“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景仁)这样的作品时,我们从他的“忧患潜从物外知”的语言的诱导中,仿佛也获得了一种遥知物外的感悟能力。语言的传导能力,我们不可不察。当然,有个性,有思想,也未必都能在文章中表达出来。有不想表达的,也有想表达而表述不清的,情况多种多样。单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想与说,说与写,并不是等同关系。所以,“辞不达意”的现象普遍存在。语言的表达与词语的积累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了能进一步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姑且用“心理话语词典”这个概念来形象地表示词语的积累问题。

每一种语言,词汇量都是非常庞大的。但是,能识并不一定会用。能应用的,只能是那些你完全消化了的,并且是深入到你的内心深处的语言,是融入到你的心理结构中的语言。普通人在写作时,常用的词语只有2000——3000个,《红楼梦》就有4200多个,莎士比亚则达到10000个以上。写作离不开词语,词语的积累同样也离不开阅读,尤其是背诵的积累。写作中的痛苦,莫过于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建立和扩充自己的心理词语词典,是每一位写作者的必修功课。

一般的阅读,只是信息接受,只停留在记忆的表层,很难进入到记忆的深处,难以构成心理词语词典。心理词语词典是建立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这一层次上的记忆程序。它要比日常记忆深,也相对的稳定,所以,在应用时能达到快速提取,甚至达到自动化涌现的程度。那么,如何来建立起这样的程序呢?据脑科学研究,人的左右脑分别掌管着人的逻辑思维和一些技能技巧。大脑在记忆方面有个特点:左脑记忆,容易进入,也容易忘记;右脑记忆却相反,某些技能技巧的东西,一开始不太容易被记住,但一旦被记住了,大多能达到终身难忘的地步。大脑功能的发挥也有一个特点:人在少儿时期,右脑的功能要比左脑强一些,因为他有许多先天的优势,所以,右脑又叫先天脑。过了少儿期,左脑的优势就会超过右脑。人到老年,左脑渐渐衰退,近期记忆常常会遗忘,而儿时的记忆却仍然历历在目。所以,根据人脑的这些记忆特点,要抓住右脑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少儿时期大量地进行阅读与背诵,尽量把这些记忆印入到大脑深处。一个人记忆表象储备得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就越丰富。心理词语词典的容量越大,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就越高。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了这样的储备,表达不出、不周、不全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二、撰写关:要有敢于下笔的勇气,养成用笔促脑的行为习惯

因为作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再加上一代又一代的渲染,所以使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畏难心理。一说到写作文,马上就会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结尾要发人深省”之类的要求无形地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作文的确要讲究义理辞章,但是,过分强调,反而有害于作文。试想,当一个人的思绪总在徘徊彷徨、怀疑否定中间拿捏不定,还会有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吗?即使有,也会吓跑的。所以,作文不能太优柔寡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们在教导弟子作文时,曾明确表示:少年作文,不狂不会有什么大的指望。左宗棠在二十三岁曾给自己自撰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胡适年轻时写下了“身行万里半天下,眼空四海无一人”高挂于堂上。只有这等气派,才会催生出不朽的文字。

作文,无非就是“我手写我口”,破除了心理负担,作文就可以轻装上阵。下海识水性,进山辨鸟音。与物体有着惯性一样,语言也有它的惯性和内在规律。我们要先去感知它,在写的过程中慢慢地获取技巧。语言的惯性,简单说来,在具体的语言实际操作中,它有启动助推的作用和无形限制的作用。

先说启动助推的作用。作文的“意”,在未下笔之前,存在于你的头脑,此时,它的存在只是一些意义团,并非十分清晰,也不一定合乎逻辑。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当然,也不排斥有非常清晰的腹稿,甚至根本就没有腹稿而出口成章的,但这些都是天才型的。普通人的“意”,基本是不完备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作文的“意”,大都是在边想边写、边写边想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也就是说,语言一旦被应用,特别是通过“写”的方式运用时,它有可能偏离“意”的最初的轨道,而形成新的语言走向。当初,你的头脑中的确是想了不少,但思维有一定的思维定势,现在,你的思维在所写出的新词语及其句子面前,在它们的语义图象和词语意象的启发下,在文章内在气势的推动之下,又会有了新的起点。于是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想象。这一轮又一轮的碰撞和激荡,激发出了许多的意外收获。所有这些,都是在“写”的推动下发生的。由此看来,语言的这种推动与写有关。写,不仅仅只是思想的记录,它还在孕育新的思想,发现新的意义;它敦促大脑去积极思维,有创造学的意义。通过语言的惯性分析,我们同时也获得对“写”的再认识,这对消除写作的害怕心理,或许会有一些启发。

再说语言的限制作用。思维可以跳跃,可以多维展开;但语言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只能依次进行,线性排列。能想到的与能说出来的相比,永远都有挂一漏万的遗憾。还有词法,句法等方面的限制,将你牢牢地锁定在它所规定的范围之内。语言感觉能力特别敏锐的诗人,对此无比感慨,出了“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写我”这样的惊人之句。有的甚至提出了“要扭断语法的脖子”来以示其愤。语言的这种制约,无疑给作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的过程中来逐渐突破。

猜你喜欢
右脑词典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演奏乐器可开发右脑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右脑开发是谎言
一枚词语一门静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