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讲授、注重对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意义的真正获得,扼杀了人的独立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应用越来越为基层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大家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但是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教育新技术充分发展学习者潜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探索。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有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由于其本身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存在着交互性不强,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计算机还只是教师讲授的辅助工具,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大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网络技术的特质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要求学习者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所谓网络学习环境是指: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路(或其他线路)经由网络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素材,人与知识素材的积极互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学习的唯一与最终的目的,因为世界无比丰富多彩,我们无法穷尽知识的海洋;世界不断地发展着,我们无法预先了解未来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随时获取改进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知识。知识的掌握的确重要,但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纸质媒体的诞生对人类发展而言是一个突破,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形成,对加速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飞跃。网络技术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进行快速的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有助于我们高效收集、利用信息;而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大量资料的检索筛选方面,远不如第四媒体迅捷便利。面对大量的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归类整理、抽提内核才能真正获取所需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援证推理等信息处理能力的可能性。
而我们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拓展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它认为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一般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策略的获得,阅读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据此我们设计一个这样的学习流程:
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
明确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如在《富春江上》的拓展阅读中,教师事先在网上冲浪,了解网上作者的资料,并下载与富春江相关的内容,做成一张网页作为学习导引。课堂上通过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信息收集的大方向,通过宽泛信息收集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选择源自学习者的特定兴趣与感受,源自学习者的内心。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网络或书刊、报纸、杂志集中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习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
3.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创设情景,具体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抽提,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视角的审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通过对从不同视角得到看法的有机整合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并拓展对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在目前的实践探索中,学生尚未在相互观点的交锋砥砺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后续的实践探索中作进一步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 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面对这种突破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某种类型不适应。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何有效激发已习惯于标准答案、习惯于接受教师精心传授的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与此同时,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事先准备工作、现场组织工作的数量与难度都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学习困难的即时诊断、能力发展水平即时估价能力,知识的准备水平,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等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学习以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各类知识以及知识整体的理解……
采用新技术本身不一定导致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只有运用非常具体的辅导,帮助学习者掌握一些学习的策略,在真实或类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才能最终形成能力。这要求教师对学习的一般规律、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有一定认识与把握;要求教师在创设学习活动情境时,注意设计一般能力发展的辅导对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能力发展措施。这对教师又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王华岭 江苏省海安县服装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