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之力 生命之美

2006-01-30 06:45赵启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0期
关键词:样态文学史学术

朱德发先生主持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以下简称《英雄论稿》)2006年7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看作是对朱先生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全新的现代文学史史学体系的一次别具特色的呼应和成功实践。

《英雄论稿》承续了朱先生一贯的学术风格,即高屋建瓴地从社会语境、文化思潮与相关时空区域文学的互动关系中探索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机制、演变轨迹、创作规律、叙事形态及审美特质,并在文学史史学和文学史哲学的层次上,整合性地对现代中国文学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审视,以极具穿透力的现代科学思维对之进行理性反思。《英雄论稿》的具体研究对象是现代小说、戏剧中的英雄叙事,重点关注那些描写英雄故事又刻画英雄人物的叙事文本,而舍弃了那些仅把英雄故事作为穿插片段而不是叙事中心的文本,并正式把现代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大量英雄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虽然它并不是一部系统的全方位的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史,但是著者采取了“以史彰论、以论驭史”的写法,在“现代中国文学”这一体系内,交互使用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论,将朱先生在多年文学史研究实践中科学提炼总结出来的发散/收敛思维、关系/交叉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发现逻辑机制等思维科学理论合理运用,从具体文学作品中感受创作主体的心灵轨迹,以研究者的生命感悟和理性思考走进现代中国英雄叙事的多彩世界,并把这些原初文本体验与发生学、结构学、价值学、叙事学等理论范式交互结合,实现了朱先生提出的“论从史出,识从实来”的史论结合的学术目标,达到了诗思和谐的真与美统一的学术境界。

在《英雄论稿》导论《现代中国文学“英雄理念”的反思性诠释》中,朱先生探赜发微地考察了现代英雄理念的生成。从晚清到五四过渡时期严复、夏曾佑等人建立在人性论哲学基础上的英雄理念和梁启超的具有强烈进化论倾向和现实针对性的英雄理念,到生于辛亥革命延及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英雄理念;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英雄理念,到左翼文学的革命英雄理念,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英雄理念,再到“两结合”文艺主潮的英雄理念,直至新时期“主旋律”文学的英雄理念,对于每一种类型/样态的英雄理念,都是既从历史上理清了其前后发展的内在脉络,又在共时上考察它们与其它样态的英雄理念之间交叉缠绕的横向关联。由此,既没有把横纵一刀切开,各顾其念;也不是横纵不分,盲目联系;而是在时空内合理分立区域,又历时与共时并研,全面地看到了其间纵横交织不可忽视的缠绕粘连,在不同的历史区段内做到了时空统一。这种既分置又合观的整合性学术研究理路,展现了著者强大的逻辑整合力和思维发散/收敛的高度自如运用能力。

依此思路,《英雄论稿》“将不同类型或样态的英雄叙事文本分别置于不同的历史区段,归为若干个既相关又相别的文学专题进行纵横交织的重点剖析”。1全书共分为五卷,每一卷各自详论一个时期——黎明期(晚清至“五卅”)、发展期(左翼至抗战)、转折期(“十七年”至“文革”)、复兴期(80年代)、激变期(90年代至今)。每一时期都遵循由宏观至微观,从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到文学创作的研究理路,按章节依次论述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叙事综论”——“样态类型”——“个案剖析”。每一部分都点面结合,使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这一独特叙事样态的文学创作,得以在审美哲学、历史哲学和人本哲学融合运用的学术研究中焕发新彩,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学史研究定位。而百余年来大量的通俗文学英雄叙事,不再仅仅是各类文学史专著中勉强缝补到框架之内的补丁碎片,也不再是在以新文学为参照坐标的学术审视中的次级存在,而是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审美观照和思想价值评定,成为了独立的文学存在和具有本体层次上的学术研究客体。另一方面,在这一学术举动中,“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自身也同时受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包容以往被视为次级存在的研究客体之后,这一文学史史学体系才真正成其为自身,获得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理论框架与性质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成功建构了科学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体系的文学评论家,朱德发先生清醒地意识到了理论自身的悖论,即文学理论永远比文学实践单调,文学文本永远比文学理念更丰盈。一次接受采访时,朱先生曾经说过,尽管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文学理论和作家作品具有明显的理论先行特征和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却“很难发现单色调的对象主体或审美主体,因为在那里一般不存在理论上纯粹的‘逻辑统一性,而是表现为杂色的多面性和模糊性。”2

细读《英雄论稿》全书,虽然可以发现各卷著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由于具有统一的研究理论和核心理念指导,而且由于全体人员都力求体现研究主体的智慧风貌和学术个性,竭诚从对英雄叙事文本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悟中释放出真知卓识,所以,全书在整体理论建构、具体论述思路、各章节与导论及各章节内部的内在逻辑机制、具体文本分析等各方面各层次上,都遵循朱德发先生所建立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史学体系的逻辑机理与理论思路,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文学史史学理论体系的追求目标和学术构想。同时,“英雄叙事”这一独特文学叙事样态的学术研究也证明了构筑“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宏观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框架指导下成功进行更宏大学术实践的希望。

注释:

1.朱德发等:《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页。

2.朱德发:《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赵启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样态文学史学术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