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中轻歌曼舞

2006-01-30 06:51徐永志江志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记忆音乐情感

徐永志 江志红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人文性不仅是语文学科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且是体现整个新课标之所以“新”的重要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就取决于人文性是否最终得以深埋根植。在这个背景下,把音乐引进语文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1] ;柏拉图也说:音乐教育是比其他教育更令人信服的手段,音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使人和谐与美好;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说: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文学本就密不可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相互借鉴。当然这种借鉴不是“输血”式的简单借鉴,而是一种相互营养的吸收、彼此素质的培养。

下面笔者就此谈一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音乐在记忆中的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大量的语言材料需要学生去背诵和记忆,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极为艰涩难记,学生拿到手以后往往颇为挠头。这时我们可以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轻松记忆。根据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每分钟50—70拍与大脑在记忆状态下的波段正好吻合,因此,这种音乐能使身体和大脑和谐一致,特别是它会打开通向超级记忆的情绪通道。这时,我们如果播放威瓦尔的《四季》或亨德尔的《水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放松、开放的记忆状态。笔者做过这类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学生记歌词比记诗词快得多,其实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已证明音乐与歌词的处理分属左右不同半脑,左右脑同时运转效果相当显著,这就是学生记歌词快的原因。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流行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诗歌的记忆。如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来记忆;背岳飞的《满江红》可以通过唱张明敏的同名歌曲来记忆……台湾的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李煜的《乌夜啼》(林子谢了春红)和《虞美人》等。新语文网等网站也有大量的古诗新唱作品,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记忆效率。

二、音乐在情感激发方面的运用

文学是作家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研究人的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最能直接表现和激起情感。”(黑格尔语)“古希腊人就已注意到这个事实,他们分析当时所流行的七种音乐,以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有些声音是响亮清脆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快乐的情绪;有些声音是重浊阴暗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忧郁的情绪”,音乐就是利用“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产生节奏”[2],因与人类的心理、生理的节奏律动原理相一致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很多教师在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啊?》一篇文章时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由于时代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对总理的深挚缅怀之情,那种哀婉肃穆的气氛怎么也出不来。特级教师于漪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一改常规做法,上课前先放一段哀乐,当那哀伤凄切的旋律弥漫于整个教室学生开始为之动容了,于漪老师又适时地放出当年十里长安街百万群众悲恸欲绝送总理的电视画面,再辅以轻缓深情的讲述。学生眼中的泪水晶莹可见,顺利地进入了文章所需要的情境。

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老师是不是只能选择让学生意会呢?譬如我们在教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对春的那种感情呢?有人用《春之声圆舞曲》来让学生去自主体验,另外,效果不错。教《荷塘月色》时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有时播放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讲也讲不清的东西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音乐在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

巴甫洛夫说:鸟儿要飞起来,离不开空气和翅膀;人类要创造,离不开事实和展开想象。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方法有多种,音乐的引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当下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可谓“爱如潮水”,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而不可阻挡了。我们完全可以因势将之导向积极的、有利的方向。具体说,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以歌曲内容为作文话题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如要写以离别为话题的文章,先放一首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或徐小凤的《别亦难》,让学生在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中进入离别情境,然后要求他们结合歌词并展开想象写作此文。这样做,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入戏”。写出的文章因有了情的介入而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佳作迭出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种有歌词的音乐想象作文还属于想象训练的浅层次阶段。

或许起初因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只要假以时日,在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的音乐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的。在这基础上安排学生欣赏纯器乐的音乐,发展他们高层次的音乐解读能力,并以此训练深度的想象能力。如笔者曾让学生听二胡独奏《赛马》写想象作文,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一开始是急促而奔腾的节奏,如草原上粗犷的风中人们在欢快地赛马,特有的草原风情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仿佛自己也到了那蓝得让人感动的天穹下,满心欢悦地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再如有个学生听了恩雅的音乐后这样写道:“她的音乐有种洞穿人五脏六腑的力量,只听起头就感觉有只手轻轻地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根神经。它纯净得如天然的水晶,通透得如浩淼的月光。”应该说,这两个学生的文字是富有灵性的,这也是他们以前的作文里不常见到的。用一个学生的话说:是音乐给了我灵感。

四、音乐在审美体验与感悟上的陶冶功能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人类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当听到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时,我们不是分明感受到那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了吗?孔子在齐闻韶乐后,不是“三月不知肉味”了吗?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当无法和学生讲明白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时,我便让学生听《二泉映月》,学生被这首日本音乐家称为“须跪着聆听的神曲”深深打动。文章作者史铁生与音乐作者阿炳的遭遇何其相似,一个身残一个眼盲,但他们都有一颗坚强又超然的心,都超脱了对生命形体完整的执着诉求而回归于生命勘破后的释然。从学生凝重而带有点点泪光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知道了生命的苦难与挣扎、灵魂的高贵与不屈,懂得了应对生命抱有真挚的敬畏。教《琵琶行》时,在作必要的讲解以后可以让学生颀赏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体验“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指法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让他们在音乐艺术的享受中得到美的感悟与陶冶。教《孔雀东南飞》时,课堂教学结束后可播放《梁祝》。小提琴奏出的弦乐时而不绝如缕袅袅散尽似将心事轻轻倾诉,时而呜咽盘桓欲把挚爱深埋心底,时而哀婉幽雅,时而如梦如幻,让学生对焦仲卿与刘兰芝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有了真切的理解与感悟。总之,在音乐与文学的两端搭起了情感与审美的桥梁。美在慢慢渗透,心灵在悄悄净化,生命的品味在层层提升。学生在潜移默化、细细浸淫之中获得了美的感悟与体验,接受了情感的陶冶与熏陶,对人类丰繁复杂的情感世界与人生有了审美高度的体会和认识。

把音乐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的融合。让文字的小鱼在音乐的小河里穿行,你会觉得一切轻盈;而跳动的音符闪跃在灵动的文字里,你会觉得是在诗意中轻歌曼舞。当然,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能摆在从属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要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另外,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来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否则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误导了。学文学的人学一点音乐,学音乐的人学一点文学,彼此都从对方汲取一点营养,人文性就一定会在基础教育中根植深埋。

注释:

[1]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第三季度第72页。

[2]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115页

(徐永志,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志红,江西省永新县龙田中学)

猜你喜欢
记忆音乐情感
情感
台上
音乐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