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他以凄美哀婉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陌生女人”悲情而又短暂的一生。这个为爱而活、为爱而死的“陌生女人”也成为作家成功塑造的诸多理想女性形象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就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①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相比之下,作家R却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些评论将他直接归类到“玩弄女性的男人”的行列中,认为这个形象的塑造正是对于充满虚伪与欺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鞭挞,对于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的控诉!然而,陌生女人却对作家R说:“你并没有勾引我,欺骗我,引诱我——是我自己挤到你的眼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② 并且,“陌生女人”也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是责怪你!”“永远永远也不会责怪你,不会的,我只会永远感谢你!”③由此可见,在陌生女人的眼中,作家R是一个值得她倾注一生去爱的对象,而这场爱情也的确是在她自愿和主动的情况下促成的,所以并不存在对方恶意的玩弄与伤害。因此,对作家R这个人物形象仅从个人情欲的角度进行政治化的道德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本文将结合作家茨威格的个性心理,重新解读作家R,通过对这个人物从角色身份到双重性格的一一剖析,力求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挖掘作家茨威格隐含在该形象之下复杂的精神世界!
二
走进文本,我们发现在茨威格的笔下,作家R被塑造成一个仪表堂堂、才华横溢,集多种品德于一身的具有理想主义气息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他对于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多情与健忘也只是被当作一种性格的缺陷而从未接受过道德尺度的批判。可以说,茨威格赋予了这个形象太多的偏爱,而这个形象也自然承载了作家对于理想世界的体认与理解。茨威格出生并成长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殷实富有的犹太家庭。维也纳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城、音乐之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茨威格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维也纳文化圈中,依靠吸吮这一文化母体的乳汁而成长,最终铸成其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维也纳情结”。对他来说,维也纳特别是在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维也纳,不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而且是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维也纳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茨威格早年在此的生活经历都鲜活地根植在作家的脑海中,成为他最有个性、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在他进行文学创作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浮现出来。茨威格不但在作品中一再表现维也纳的风土人情,而且还把自己对这种文化的浓浓深情与深刻理解化为一种崇高的理想在人物身上得到实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作家R正是这样一个由理想具化而成的形象。
首先,作家R被塑造成一个具有世界主义理想的维也纳文化精英。维也纳是一个可以兼容一切精神的城市。几百年来,维也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各种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并将其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维也纳文化。由于具有多样化的因素、多元化的成分,所以这种文化在思想意识上完全是超民族的,它从来都是把民族的和语言的一切对立因素和谐地融汇在一起。而每个生活在此文化圈中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④在维也纳“兼容并蓄”的文化的感召下,茨威格也早早树立起欧洲共同联合的理想,即打破种族、群体、国际界限,建立一个共同的欧洲,一个自由的、人道的世界。他笔下的人物作家R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主义者。在他尚未正式出场之前,我们就借助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的眼睛看到了他所拥有的奇特而又别致的东西——“有印度的佛像,意大利的雕刻,色彩艳丽刺目的巨幅油画”。⑤这些丰富的收藏品无疑是他无数次出门旅行的见证。他酷爱旅行,自由自在地往来于世界各地,过着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此外,他拥有数量庞大且语种繁多的各种书籍,这不仅表现出他作为文化精英的博学多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积累,而且还从侧面反映了维也纳文化多元性的文化特质。
其次,作家R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且完全符合茨威格理想要求的文坛先锋。在茨威格眼中,维也纳是“一个阶层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世界、一个从容不迫的世界。”⑥缓慢的生活节奏,不变的生活秩序建立起一种“趋老”的审美取向,即认为只有衰老的才是成熟的、完美的。然而,当历史的时针滑向世纪之交时,一大群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且才华横溢的青年一代成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文化新时代。年轻的茨威格也积极投身到了这场艺术革命中来,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出于对新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尊重与热爱,茨威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大师的形象——一个性格开朗的二十五岁的青年,有着一张容光焕发、表情生动的脸,长了一头光泽年轻的头发,身材欣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这与文中女主人公所设想的白胡子老爷爷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的作家R虽然一出场就让女主人公和所有读者大吃一惊,但在惊讶之余又多了几分惊喜。试想,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怎能不吸引女人去爱呢?茨威格把对于同时代早慧作家的敬意与好感一股脑儿地投到作家R的身上,或者可以说,作家R就是新时代青年作家的典型代表,寄托了茨威格对于那个特殊时代的追忆与畅想。
最后,作家R被描写成一个双重性格的矛盾统一体。他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务必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⑦与他相似,维也纳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城市。由于对艺术的过分重视使维也纳人对每一种艺术都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并且被熏陶出超群的鉴赏能力。然而,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在生活中则表现为过分讲究享乐的生活态度。这个城市与自然风光和谐交融的地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且可以实现他们对于精神领域的更高追求——戏剧与音乐。所以维也纳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被茨威格称为“是一座享乐者的城市”。这种双重性不仅赋予了维也纳与众不同的人文气质与艺术魅力,而且也为所有维也纳人规定了一种双重性格的生活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反观作家R,他的身上看似离奇的双重性格其实也正是维也纳人所共有的文化性格,只不过他的更纯粹一些罢了。所以女主人公能够在第一眼就感受到作家R身上的双重性,并且像着了魔似的被它牢牢吸引住。而真正吸引女主人公的正是作家R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纯粹的维也纳文化的无限魅力。这也就是为何作家R值得去爱,而陌生女人会爱得如此之深的根本原因。
三
如上文所论述,茨威格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将作家R塑造成维也纳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既然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那么他在传承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外也自然继承了文化的先天不足。在掠夺与杀戮面前,以维也纳文化为代表的旧时代精神体系整体坍塌了。在这个新旧更迭的转型期,茨威格显得无所适从。在一切奔走呼告的努力均告失败之后,他只能躲进小楼,用语言艺术来营造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在与高尔基的信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很难像现实主义大师那样再造一个完整的世界,但至少有可能显现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完整的精神状态。这所谓的“精神状态”在他的文本中或者分化成一种时代情绪,或者具化成某个人物形象,从而实现了对于古老的维也纳文化精髓的再现与审视。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R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茨威格对维也纳文化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流露出对于已逝的太平世界的无比留恋以及恢复旧时代文化精神的强烈渴望!
文本的最后,“他觫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⑧最终,陌生女人用自己的爱情与死亡触动了作家R灵魂的最深处,而作家R也在这沉重的“一觫”中完成了对于“真善美”这一崇高境界的心灵体认与生命洗礼,从而获得了灵魂的重生。可是,已逝的“昨日的世界”能否在茨威格用爱与生命的书写中得到拯救与复活呢?这只不过是作家茨威格逃避现实,在想象中求得麻痹与解脱的一厢情愿罢了。
综上所述,作家R这个形象被作家茨威格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他不仅寄托了茨威格浓浓的“维也纳情结”,同时也曲折表达了茨威格对理想世界的认知与反思。所以说,他既是可爱的、可敬的,又是令人同情的;既具有非凡的人文气质与艺术魅力,又不得不因为性格缺陷而无法达到精神的完美。站在爱与死的天平上,他终于肯对自己重新估价,然而在反思中趋于完善的人格却成为茨威格精神世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这无疑是他的人生悲剧,是维也纳所代表的欧洲文明湮灭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与全体人类沉沦的悲剧!
注释:
①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三人书简
②③⑤⑦⑧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小说四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④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崔伟伟,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