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亚
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是中华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不仅在词作上有杰出成就,亦能诗擅文。历代文人对她刮目相看,纷纷给予好评。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①王灼说:“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②
由于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因而她的词作多表达个人悲欢离合。王士祯评价:“婉约以易安为正宗,豪放唯幼安称首。”③不可否认,李清照词的风格主要是婉约,但又和一般婉约词有所不同,这就是:她的词既具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婉约词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沈曾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④清照词中不独有女性与生俱来的缠绵与哀愁,更有深沉阔大的对自然生命和国家的热爱,对整个时代的终极关怀。这是与女词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俊洁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女子选择与坎坷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是形成她词作豪放气的主要原因。
一、俊洁傲岸 离经叛道的性格
清照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著名学者、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浓厚学术气氛的家庭里,博览群书,综观文史;琴棋书画,诗词散文,无不精通。从小便立志对祖国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立下“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抱负。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是大胆叛逆的表现,更是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由此可窥见她骨子里屹然孕育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不同于一般平庸女子。
清照虽然嫁于相门,但不满于公爹赵挺之以权势逼人,曾赋诗嘲之“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见,清照不俯眉折腰于权贵,通体充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夫死后,清照被骗,错嫁于张汝舟,她不堪虐待,宁愿坐牢,也要到朝廷告发他,这是她的离经叛道之举。
清照很多咏花词,并非百无聊赖地为咏花而咏花,而是借此以抒怀,多表现自己高尚的人生理想,不随波逐流,不甘于平庸,不贪图名利,追求浮华后的淡雅与高洁。这种被视为“出词”的追求理想的行为,是对封建堡垒的重重一击,为女性天空洒下一片清新质腴的甘露。如:“细取看,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多丽·咏自菊》),“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正是她傲岸不群,孤芳自赏的思想性格的反应。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出冠中秋。(《鹧鸪天·桂花》)
赞美桂花淡雅之风,芳香之气,乃花中第一流。她自比群芳之冠,表现她傲视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情调高昂,气势雄浑,虽写花,却不展露一丝花之柔弱。正是她坎坷经历磨炼出的坚强性格赋予了她婉约词的豪放色彩。
二、酒中对自然生命的关注
在研读李清照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她对酒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她的多数词中出现了对饮酒及酒态的描写。古粮酒至酐至烈,至醇至香。在古代,酒是男子汉、阳刚气的化身。自古爱酒之女子多为红院青楼之辈,而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一代词坛大家,其中表露出来的酒的情节可视为豪放气的化身。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盛开的藕花,惊起的鸥鹭,酒醉的快乐,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赫然展现出一幅清新活泼的画面,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关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词人酒醒后首先问花落否,仆人却漫不关心的回答。从主仆二人对同一问题关注的程度可看出作为上层社会妇女的词人,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淡淡的残酒,浓浓的醉意,酒醒之处忆黄昏,字中所透,句中所见,绝无一般女子的娇柔,酒见阳刚意未消,从酒的词句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代须眉的大家风范。
“酒阑歌罢玉樽空,青缸暗明灭。”(《好事近》)
“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慢》)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
欢快时畅饮,悲伤时痛饮,寂寞时独饮。借酒以助兴,借酒以消愁。虽无李白“一饮三百杯”的飘逸舒放,但浓浓的酒香中却飘荡着女词人沧桑的一生。如果不是包含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何以“沉醉不知归路”?如果不是蕴藉着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对国家的深沉爱恋,对流离人的深切同情,何以饮至酣醉,而忘卸妆?可见,饮酒不独是文人士大夫解愁抒愤的方式,亦是清照寄托情怀的方式。
三、对祖国故土的终极关怀
南宋朝廷的求和苟安、不思进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清照亦沦落为孤独飘零人。对生活的艰苦和国家的无望的感慨,对逝去丈夫的怀念和流落异乡的无奈的感慨,更激发了她对社会政治、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故土深邃的凝望,对人世沧桑的无限关怀,使得她骨子里的爱国情愫迸发出来。她由前期对自然、爱情的关怀转化为对祖国故土乃至人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生命的关怀。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她仍能如此泰然地直面生活,与她性格中的刚强不屈是分不开的。如:
山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心情好”反语,借酒消愁,但国恨家仇时绕胸怀,一刻也不能消。俞平伯先生:“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醉柔即愁重也。”红颜易老,而乡思无穷,乡愁中蕴藏着故国之思,大丈夫忧国形象跃然纸上。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睡不安,醒已久,因家国之思而彻夜难眠。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江左,不图振作,武备废弛,将军们按兵不动“厩马肥死,铠甲生虱”。作为一个吟哦“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清照,对这种局势了如指掌,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西风”正是对黑暗社会的婉妙嘲讽。亦愁亦忧,批判的锋芒亦隐含其中,丈夫指摘之意依稀可见。
酒、花是李清照惯用的抒情意象。花不柔弱,酒不淫。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柔气不消,豪气不减。每饮必醉“酒到醉时方解愁”,家愁国愁和着酒一饮而尽。不怕醉后失态的举止,只怕醒后,归乡之梦难成。“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抛却尘世,搁置忧伤。关怀中有种洒脱与恣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尘世沧桑浮于眼前,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心。
最能代表清照豪迈气的词作,是那首被视为“绝似苏辛派”的《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于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中化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抒发自己热烈追求理想的博大胸怀;又化用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句,不满于作几句惊人诗句,有更高的追求、抱负,借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以鹏鸟自喻,不独系于个人荣辱。清照虽未直抒胸臆,但她以古托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施展旷世抱负的雄心;也表现词人心高志远、昂扬不屈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关怀,这一切都熔铸在她坚强刚毅的性格中。
清照生于懦弱的宋朝,她目睹了国家的沦亡,人世的沧桑,一生坎坷经历,造就了她那一颗百折不挠的词心。骨子里的傲岸气和脉搏里的铮铮血,使她的词作自然流露出对个人,对与她同命运的人及对祖国故土的终极关怀。她词中的豪迈色彩在当时那个封建禁锢严密的社会里,不能不说是一弯天外之虹,其独具一格的七彩色把南宋词壁装饰的煜煜生辉。
注释:
①(宋)朱熹著.(宋)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北京:中华书局 ,1986.
②(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卷二.四川:巴蜀书社,2000.
③(清)王士祯著.唐圭璋编.花草蒙拾卷一.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1986.
④(清)沈曾植著.唐圭璋编.菌阁琐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1986.
(乔 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