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传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互联网,体育新闻报道与评论一直是语言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体育新闻工作者以其愈来愈高的语言文化素养,通过语言的活用和创新,展现汉语在表现人类思想情感方面愈加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在了解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经历感情的悲喜。李承鹏、黄健翔、苏群、董路等是网民们非常熟悉的“铁嘴”,也是新浪网特约的体育评论员,读他们充满激情的评论,给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
7月17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 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首轮揭幕战中逼平巴林队,而后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印尼、卡塔尔、伊拉克,杀进半决赛。在8月3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与伊朗队在 90分钟内战成1:1,30分钟的加时赛双方依然未分高下;在残酷的点球大战中,中国队在肇俊哲先失手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先是利用对手击中横梁将比分战平,其后刘云飞将伊朗队第五个点球扑了出去!中国队一雪十年不胜伊朗之耻辱,点球4:3(总比分5:4)击败伊朗晋级决赛!著名体育记者李承鹏就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网评。下面是网评文本原文:
李承鹏:给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国足将修成正果
http://spots,sina.com.cn 2004年8月4日9:21新浪体育
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一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艮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工体那个男中音在说:公元2004年8月7日,决赛!
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10人,120分钟1比1,阿里汉飘忽得近手“忽悠”的行兵用人,离了郝海东就不知道对手球门在哪儿——中国队其实还是那支中国队,并不因为子夜时分发生过一场拔枪对射的动作戏而成为盖世英雄,但中国足球的命运却开始了某种变化——至少这样的结果让你觉得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点正”,中国足球在某个时刻变得;“正点”!
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重复历史就是没有历史,因为中国足球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怪物,像轮子上的小白鼠上上下下辗转腾挪,但永远不能突破命运(2001年除外)。
谁还会怀疑中国队能击败宿敌日本,让我们的民族气节在不抵制日货的情况下也有一次图腾。一切可能回复到2001年10月 17日五里河的光景。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文章不长,却激情澎湃,把每个中国球迷的感受抒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如饮醇酒,如饕大餐,幸福的滋味流遍全身的每个细胞。但有人却认为,当下的竞技体育评论“杀气”太重,不够客观,胜利了把人捧上天,失败了把人一棍子打死。笔者却认为,体育评论,特别是竞技体育评论,虽然不能太过偏激,但也不能冷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否则,就会失去那些大赛之后需要感情释放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成者为王”,这也是它的残酷性之所在。因此,体育迷(当然也包括体育评沦员)对自己祖国的运动员和运动队胜利的欢欣和失败的伤心之情就不难理解。一句话,激情文字正是热爱体育的当代读者的需求。
上引文本,“情”之倾表,不是声嘶力竭、直不转弯的叫喊,而是用各种修辞技巧盛装渲染,表情抒意,达到很高的语言艺术境界。下面对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手段作一归纳。
1.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词。仿拟是当代新闻报刊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段之一,笔者曾将其类分为5种:仿音,仿外,仿古,仿广告用语以及仿流行用语(《新闻知识》,2003年第5期,39页)。上举例文中有两处仿拟:
①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
②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这是两例典型的仿外的例子,仿拟的都是外国著名人物的名言。例①仿拟的足莎土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that i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就笔者阅渎报刊的经验来看,哈姆雷特的这句话似乎被中外记者仿拟得最为频繁。例②仿拟的是古希腊圣哲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里,文本作者“反弹琵琶”地反话正说,表达了中国队再次战胜日本队夺取亚洲杯冠军的强烈愿望,用得恰到好处。
2.借代
借代的修辞方式是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者物的名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者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即借乙名代甲称。例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借代:
③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渊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
④……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 10人,120分钟1比1……
例③中的“荷尔蒙”本为生物学术语,由英语单词hormone音译而来,指激素。由于人一激动,体内激素就会增加,因此作者巧妙地借用“荷尔蒙”婉指“激动”。例④中的“宏大叙事”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时髦新词,指描写重大题材的叙事方式或文本,这里借用来喻指犹如重大历史事件那样波澜壮阔的场面。
3.转品
-:
汉语修辞系统里的转品,指词性的转换。转品是一种词的活用,能给读者以新鲜感。例文中即有一例:⑤……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
例⑤中的“西部牛仔风格”,由于前面有个副词修饰语“很”,因此临时由名词短语变成了形容词短语,喻指踢点球的双方队员像美国西部牛仔那样刚强、剽悍。
4.造词
体育新闻评论与报道是新词产生的肥沃土壤。体育记者为了表意的需要,常常杜撰新词,或者旧词赋新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⑥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
⑦……阿里汉飘忽得近乎“忽悠”的行兵用人……
例⑥中“点正”,是个临时造词,指守门员刘云飞站位正好,不左不右,扑出了对方的射门,同时还寓含“运气好”的双关意义。“正点”是旧词生新义,这里不指车船按时出发或到达,而是指中国队的胜利来得及时。“气场”是合成词,由“势”“场面”的前半部分组成。例⑦中的“忽悠”,本不是新词,原是方言词,意为“晃动”,此处被作者赋予了新义,是“飘忽”的同义词,用以强调“飘忽不定”。
除了以上修辞手段,文本还运用了明喻、暗喻;引用、反复,真可谓各种修辞格络绎不绝,而且运用得自然贴切;,可以看出作者把我们的母语——中文,收纳到何等熨帖的程度,不愧为网评文章中的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