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给你听

2005-04-29 00:44
新闻爱好者 2005年1期
关键词:基准利率新闻报道细节

段 卉

10月28日下午5点30分,国内债市交易员们结束了还算平稳的一天,正准备下班。这一天波澜不惊,上证国债指数以95.971报收,比前一个交易日微量上扬0.04%。

“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3个字:“加息了!”

这是商战类小说吗?不是。这是2004年11月1日《经济观察报》(新闻标题《加息后的金融业全景》)对央行加息事件的报道。这个读来津津有味的开头,使得央行的一纸通告,幻化成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故事里的交易员惊呆了,故事外的读者被吸引住了。央行加息,不再是遥远陌生的经济决策,它和我们熟悉的场景融合起来,变得和读者息息相关。

央行正式决定加息,是在2004年10月29日。这一消息成为各大报纸当天的头版头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对此都作了报道。下面摘录的是几大报纸报道的开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2004年10月29日头条)

今天,在中国各商业银行下班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中国自1994年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利率。

正当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不会在短期内采取加息措施时,央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9日头条)

对比以上三家报纸的加息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区别是明显的。三家报纸基本上是把中央人民银行的“通告”平移成通告的“报纸版”,向读者展示的是静态的、结论式的报道。而《经济观察报》力求向读者展示一个动态的、故事化的场景,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重大经济新闻。

目前在很多新锐财经报纸和杂志上,都有“故事化”的经济新闻。这些文章把人物甚至情节加入经济新闻中,以“故事”解读政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经济新闻耳目一新,就像干巴巴的面包蘸上了新鲜的果酱变得津津有味,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易于接受。经济新闻“故事化”是对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并且成为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趋势。

什么是新闻“故事化”?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而经济新闻“故事化”,改变了以往经济新闻报道“见事不见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报道方式,重视人的经历、感受,重视经济事件发展过程的展现,重视新闻报道情节和细节的刻画,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经济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在“故事化”的经济新闻中,既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影子,又有非常明显的西方“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和特征。对比上面两种不同形式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新闻“故事化”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结构:借鉴“华尔街日报体”,注重内在逻辑关系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华尔街日报体”的好处在于,将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

“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地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住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三个字:“加息了!”

一个普通交易员,一个平常工作日,下班时间。办公室里有些懒散的情绪。这对读者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但是情况瞬间突变,央行网站挂出了加息通告。“所有人惊呆了”,在极短时间里,消息被迅速传递。在叙事上,静动结合,中国传统叙事方式,如讲究对比,反复、节奏等手法和明暗线索的运用,也被运用到“故事化”的经济新闻中,使新闻报道具有了故事性。

“中国央行终于在全球金融市场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出手,调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作者笔锋一转,个人化的场景被置换成大的新闻主题:加息后金融业利益格局的变动。正文分成三个小节平行报道。三个小节的新闻标题是:银行业获益大;保险业:2.5%预定利率待调;资本市场预料中的下滑。三个小节以内在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一体,条分缕析地完成了新闻报道。

二、角度:个人化、人性化和情节化

和以往的经济新闻“见事不见人”正好相反,经济新闻“故事化”,始终都在寻找“人”的存在:经济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或当事人;大经济背景中受到影响的个人的经历甚至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都是“故事化”的经济新闻竭力捕捉和报道的对象。

“骑自行车赶来的农税所干部桑祖云已经带着一顶草帽,开始在洪湖渔场这个村挨家挨户地去收今年的农业税了”,“到上午10点半,桑祖云兜着1000多块钱高高兴兴地收兵了。”(《中央与地方:财政与分权如何平衡》,见《经济观察报》2004年5月31日),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分布在文章中,拉近了主题和普通读者的关系。

“‘到2020年,我们的GDP相当于美国现在的一半。但是在各地报上来待批,计划到2020年之前建成的电厂装机容量要比美国现在还多5亿……近日,一向低调的国家能源局局长徐淀明约见本报记者。”这是分析性报道《能源局困境》的开头(《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5月10日)。在缺少个人和情节的情况下,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也被大量运用到经济新闻中,突出人的“在场感”。

三、语言:力求鲜明、简洁、生动

经济新闻“故事化”语言特点十分明显,就是要力求语言鲜明、简洁和生动。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5月13日第18版的几个新闻标题:江苏银监会开出“退烧药”、广东房地产金融寒暖难测、上海房贷40%加速“狂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增加生动性;再如在分出章节的报道中,每节标题的语言都力求简洁、准确。如《意航、法航合并悬念》(《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5月20日)的三个小标题:意航危机;重组行动;法航悬念。表达清晰,一目了然。

经济新闻“故事化”是经济新闻报道的一种趋势,因为它适应了“厚报时代”财经媒体竞争的形势,“讲故事”的结构便于灵活加入大量的背景资料,造成行文的跌宕起伏;个人化和情节化的报道与写作角度激发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鲜明生动的语言增加了阅读的流畅感。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经济新闻“故事化”的效果来自生动的细节,而生动的细节更强调“真实”。因为新闻“故事化”和文学故事的根本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新闻的真实来自深入扎实的采访。记者要具备准确细致的判断力,选取典型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真实。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基准利率新闻报道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