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2005-04-29 00:44肖建中李晓玮
新闻爱好者 2005年1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麦收系列报道

肖建中 李晓玮 高 亢

2004年6月4日至1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系列报道“麦收时节乡村行”,共刊发《“俺觉得种地有奔头了”》、《滞洪区里笑声朗》、《黄泛区农场土地热》、《卖粮记》等9篇稿件,其中8篇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反映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他们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多种粮食的心声,也反映了几项大的改革后县乡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系列报道见报后,在报社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读者认为,这组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大家喜闻乐见,是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

总结这一系列报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策划到位、角度独特。2004年,我省全面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全省上下引起了高度关注。麦收时节,这些新政策能否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省委、省政府领导关心,广大农民关心,社会各界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编委会研究决定策划一组系列报道,反映党的好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反映农民在党的好政策引导下种粮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不断增强。集团编委会明确要求参与报道的记者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写出有思想深度、有时代感的高质量报道,使广大读者能通过报道,看到一个变化的农村、发展的农业、全新的农民。

二是包装新颖、可读性强。重大题材报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的最佳切合点进行“包装”。“麦收时节乡村行”这组系列报道尽可能找新亮点,化大为细,变远为近,改机械灌输为农民自己现身说法,可信度强了许多。系列报道中有的是关于税费改革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后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有的是关于新粮销售情况的,有的是关于优质小麦生产的,也有的是关于艾滋病高发村特殊群体农业生产情况的,每篇稿件都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环环相扣,节奏连贯,渐入高潮。

为了使这组系列报道具备整体的冲击力,报社夜班编辑十分注意在版式和版面语言上进行统一包装。除了统一栏目、栏题外,还对每篇稿件都加了包框,使整个系列看上去既有统一的风格又各具特色。

三是形式活泼、引导有力。深入细致的采访,保证了整个系列报道避免了一般化、模式化。这组系列报道处处都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朴实话语,每一个细节,都像电影镜头一样让人觉得十分真实可信、触手可及,用百姓的语言,道百姓的心声,活泼清爽,可读耐看,从而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这一系列的稿件都是当天采访、当天写作,给读者提供的都是新鲜生动的“昨日新闻”,表现出记者抢新闻的强烈意识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与以往系列报道往往只有首篇的“开篇语”、“编者按”,最后自然结束不同,这组系列报道结束之际,全体参与报道的记者一起回顾了在农村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宏观的角度,总结报道了农村、农业、农民在党的好政策下发生的新变化,撰写了结束篇《农村变了,农业变了,农民变了——写在“麦收时节乡村行”结束之际》。对这一报道,《河南日报》大胆创作,刊发在一版头题位置,产生了独特的效果,营造了舆论强势。

四是以小见大、立意高远。这组系列报道篇幅虽不长,切入点虽小,却篇篇都是党和群众关心的“三农”的大主题,用新闻架起了一道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更为可贵的是,报道并没有停留在农民喜悦心情的一般传达上,而是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农业投入、基层政权运转、涉农服务机制创新和干部观念转变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借文中的主人公之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堪称“深度报道”。

《河南日报》原总编辑杨凤阁同志看了这组报道之后,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专门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对这组系列报道进行了评价。

省委、省政府职能部门对这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农业厅专门给《河南日报》发来了感谢信。

这组系列报道也得到了基层读者的赞扬。舞阳县委宣传部写信向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表示敬意和感谢。信中说,“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让基层干部的眼前一亮:“这样的报道抓得好,有看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路国贤社长多次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表扬,肯定这组报道“很有章法”,“组织得不错,写得也很活。通过这组报道,看到了我省农村的喜人局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朱夏炎总编辑评价这组报道时说,“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策划得好,写得好,发得好,是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和抓两头、堵中间的典范,应发扬光大”。随后,中宣部《新闻阅评》也专题载文对这组报道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组报道是“三贴近”的报道,是记者实践“三贴近”的一次生动展示,值得发扬光大。

这组系列报道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搞好新闻报道,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有创新的目标追求。有关学者认为,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定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来发现和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运用和创造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因为新闻传播毕竟不等同于纯粹的宣传,必须遵循新闻传播本身的规律,让受众接收、接受你传播的新闻信息,最后真正认同你的观点和思想。从平民的角度看政策,找出这些政策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是创新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麦收时节乡村行”系列报道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得益于一个好的创意。

其次,要科学严密地组织实施。党报要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目标,首先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三深入”是“三贴近”的保障。接到报业集团编委会的任务后,经济新闻部迅即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由一位副主任直接负责,选派三名得力业务骨干组成了报道小分队。为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经济新闻部还特地邀请省税改办、直补办的两位领导到报社来给大家讲课。讲课时,还邀请新闻编辑室的同志来共享政策资源。系列报道启动后,奔赴各地采访的记者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风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麦收系列报道
难忘儿时麦收那些事儿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