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玲
2004年11月30日的傍晚,我走进河南电视台副总编兼公共频道总监李学洲的办公室。两位工作人员正围着办公桌向李学洲说着什么,对面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公共频道的节目。见到我,李学洲走过来亲切地和我握手。他身材魁梧,一身黑色衣服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出一种威仪。“聊些什么呢?”其他人出去后,李学洲笑着说,儒雅坦诚的脸上闪现着红色的光泽。听着他低沉有力地诉说平常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日子,不由得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蓬勃生命力。
“疯子”似的激情创业
2000年6月,在全国新一轮电视大战烽烟四起之际,李学洲受命担纲组织创办河南电视台第八套公共频道的重任。那时已能看到30多套全国各省市卫星电视节目,仅郑州就有14家自办电视频道,其中一些频道起步早、实力比较雄厚,在观众中已有了较稳定的收视群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再创办一个频道争取一份蛋糕,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让李学洲感到压力大的是,除了一个呼号、局属单位凑的400万元、五六个创办者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资本和资源了。然而,这并没有吓倒李学洲,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好胜心。李学洲和员工们就分析现实条件,科学确定频道定位——思想性、公共性、文摘性、可视性,在栏目设置上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变”。经过六个月的前期筹备,公共频道在2001年1月1日终于开播了!李学洲回忆起来有点激动:“‘40、400、180是我们艰难创业的最好诠释。”“40”指所有创业人员,“400”是开办资金,“180”是指180天的疯狂工作。那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爱人说他是个“疯子”,“老疯子”带领一群“小疯子”在拼命地工作。是啊,没有这种激情怎能有现在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净资产524万元的公共频道呢?素有“中国媒体军师”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考察公共频道后,对其经营管理倍加赞赏,认为公共频道的投入和产出比令人惊讶。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当我问起“经营公共频道的过程中最头疼的事是什么”时,李学洲蹙了蹙眉,深有感触但又无比自豪地说:“当然是在频道刚开播时,我们的资金捉襟见肘,用一句话形容,麻袋上锈花——底子差。”我能理解李学洲当时的心情,困难重重、风险重重,然而他却克服了,像万里长征一样带领部下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那时摄像机只有三台,一台大的固定在演播室,一台掌中宝,外采的仅有一台肩扛式的,怎么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向熟人借,去别的单位租。节目呢,善精办、少自办、多引进,人员少就身兼数职,文的武的都干,用李学洲的话说就是“员工人人做拼命三郎”,到2001年10月底,他们就已完成和实现有效资产100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了频道第一年预定的发展目标。如今他们先后策划组织了2001年“植世纪之绿”大型公益活动、2002年“迎奥运万人健身长跑”活动、“手拉手——帮扶困难职工”的活动、2003年的展示全省民营企业家风采的“建设者之歌”大型文艺晚会、首届中原住交会风云总评榜颁奖盛典晚会、2004上半年的珠宝使者大赛等社会活动……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被上级领导赞誉为开创了活动经济的新思路。
今年9月,公共频道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了改版,新栏目《聚焦中原》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在公共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列第二,效果甚佳。经营上,李学洲说,在“内容为王”、“内容至上”的旗帜下,还将抓住市场机遇,举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延伸和强化电视频道的社会服务功能,用超常规发展,促进频道的品牌建设,拓展频道的盈利渠道,最终形成电视频道服务与经营的多元化格局。
“孺子牛”似的辛勤耕耘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这句话用来形容李学洲再适合不过了,周围的同事最清楚,用强烈的责任感、疯狂的激情、满腹的才华概括他也不为过。李学洲身后的书橱里是一排排的书,紧挨着书橱的仍是层层叠叠的书。李学洲谦虚地说他很崇拜毛泽东,河南电视台第八套公共频道就有八路军的意味。是啊,那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的书不仅蕴含着公共频道创业走过的足迹,而且筑成了李学洲人生征程上的精神阶梯。
1955年,李学洲出生在豫西义马市一个半工半农的家庭,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当了矿工,使得后来他们兄弟姐妹有了读书的学费。在学校,李学洲聪明刻苦,喜欢作文,回到家里很懂事,12岁就帮家里干农活杂事,16岁中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矿工,艰难的工作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22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军扛了钢枪。没想到这次军旅之行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手握枪杆子,一手握笔杆子——当新闻干事。从此,寒冬酷暑,李学洲就在文字架起的时空隧道蹒跚学步、尽情挥洒。后来,转业到河南省广播电视厅与电视结缘。一路走来,他自己创作及与人合作编发的各类稿件达800多万字,独著的新闻评论、学术论文、杂文、书评、节目点评、调查报告、授课文稿等38万多字,均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李学洲打开书橱,里边挤着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红本子,那是各种获奖证书!我仿佛看到李学洲抱着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等各种奖章在人丛中笑。著名评论家、杂文家杨诚勇(笔名晓阳)这样评价他:探骊得珠,天道酬勤!的确,李学洲是个勤奋执著的人,不管治学、工作、生活还是做人、做事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状态。
“金石”般的真诚待人
到公共频道的各部办公室走走你就会感觉到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原来公共频道创办伊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频道理念,形成了“制度管理+事业环境+经济杠杆+感情投资”的人才管理机制。员工吴楠说:“李总对我们既严格又平易近人,那种诚意让人感动。”
熟悉李学洲的人都知道他爱读书,善思考,勤于动笔。而且兴趣广泛,由于工作很忙,就只剩下写作和交朋友两种业余爱好了。丰富的阅历使他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是他交友的原则,因而得到众多朋友的信赖。老朋友宋国华、王树茂和他多次合作写论文,都认为他热情豪放、急公好义。而他则认为无论走到哪里朋友都是一笔精神财富。
谈起家庭,李学洲脸上浮起幸福的笑容。爱人是会计,上班回来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对李学洲的事业总是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也和妈妈一样坚定地站在爸爸的身边。李学洲认为家是他坚强的后盾,想起爱人就会想起那首《十五的月亮》: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生活中的李学洲少了一些闲暇,工作中的他多了一些忙碌。“急躁是我的一个大缺点”他说,“恨铁不成钢”。其实,这何尝不是优点呢。急人所急,忧人所忧,如此真诚待人,难怪别人说李学洲的人缘特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