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集中编发了一组关于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的分量较重的稿件,编发这么一组稿件的动因:一是报刊发行秩序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非规范不可的地步;二是政府报刊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近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规范报刊发行秩序。领导同志高屋建瓴的论述和领导机关全面有序的部署,记者的详细采访及工作人员的大事梳理等等,已经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交代得比较清楚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关注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看不见的手”离不开“看得见的手”。在经济领域,“看不见的手”一般指对市场经济运行起重要支配作用的价值规律;“看得见的手”,一般指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及功能。这些年,由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对于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它驱使人们为了追求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展开真正的、充分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也确实推进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推动了我国报刊事业的繁荣及产业的扩张。但是事物往往也有其另一面,这就是不规范竞争的过度运行已经开始走向了竞争的反面,违反了竞争的初衷,甚至已经到了“自残其身”的地步。“看不见的手”确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就需要看得见的手“粉墨登场”,显其身手,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的力量以及行政协调和引导相关力量来校正畸形的竞争,规范正当的秩序,保护和推动报刊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倒是对各级报刊主管部门有一个重要的启示:政企、政事、管办分离以后,不是无所事事,无可作为,而是事情多多,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找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着力点,以及相应的管理套路。
其二,报刊业作为文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者,要借政府整顿之策,医治自身的非文明、非文化病态。说实话,无论怎么改革,报刊作为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身份,永远不会变,也不应变。这是历史的传统,也是文明的设定。改革是在这种前提下,增长出产业的新内容。新内容和传统的互动双赢将是报刊永恒的使命。但是,报刊发行中的价格战、口水战、挤压战,不择手段、不讲规范、没有品位的畸形竞争,真是斯文扫地,有辱门风,愧对祖宗。这次国家三部委的整顿规范是天大的好事,是医治病态的良方,它猛击一拳,促使我们的报刊社清醒过来,重整衣衫,重塑形象。因此,这次整顿的更深刻意义在于使报刊业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的空间,最终使自己和整个报刊产业摆脱无序深渊。
其三,读者及全社会也应反思自己的非正确的市场观念,形成健康的社会购买阅读心理。客观地讲,目前,四处风靡的发行混乱现象,读者方面也不能完全逃脱干系。相当一部分读者似乎认为报刊的价格越低越好,甚至零价格最好;回赠的礼品越多越好,哪怕报刊社亏得底朝天,与我何干。这是一种十分不成熟的市场理念,甚至是可怕的、短浅的功利理念。当报刊社陷入恶性循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之时,当报刊的生产链条断裂,没有报刊可读,没有精神文化食粮可以消费之时,那就是报刊业的寿终正寝之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报刊的价格战、口水战,也是读者的这种不良消费心理所促成的。因此,我们的报刊在这次整顿中应有一项任务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通过群众自我教育方式,来校正这种心态。从而步入报刊发行秩序整顿工作的良性大循环。假如能达此目标,或者能沿着此目标向前迈进一小步,则编辑就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莫大的快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