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台前,蒋介石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2005-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5年10期
关键词:茅以升张伯苓陈寅恪

易 明

1948年11月、1949年1月,陈布雷、戴季陶相继自杀,蒋介石闻讯,终夜唏嘘,这一切都预示着王朝末日的来临。但蒋介石不甘心,他要为自己的退守争夺一些文人来支撑门面。于是,蒋介石着手制定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胡适,“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蒋经国、朱家骅、傅斯年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了“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他们要“抢救”的第一人,便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

1948年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于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14日,蒋介石派出专机飞北平,“迎接”以胡适为首的一帮学人。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

12月15日,胡适、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等人分乘两架飞机抵达南京,蒋经国、朱家骅、傅斯年等亲自到机场迎接。次日中午,蒋介石在宫邸设宴为胡适一行接风。

12月17日,北大50周年校庆正值胡适57岁生日,蒋介石夫妇再设寿筵宴请胡适夫妇。蒋介石平日请客从不备酒,那天特为胡适备酒贺寿,可谓破格示敬。也许正是出于蒋介石对他本人的礼敬,所谓知遇与感恩,这也是胡适晚年在政治上始终不能与蒋介石分手的重要原因。

就在胡适等人飞离北平后,1948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抵达南京。梅贻琦立即被国民党政府授予“教育部长”之职,可几天后他便辞职,自称是未能将大部分的北平教授接运出来,感到惭愧。实际上,却是相当一部分学人并不愿意搭乘国民党的飞机飞离北平,这里有学人们对文化氛围的眷恋,但更多的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果说在争取胡适这一回合中蒋介石占了上风的话,那么下面几个人都是老蒋难啃的硬骨头。

陈序经陈寅恪拒“抢救”

与胡适一同登机抵达南京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他离开北平不像胡适那样有许多政治上的宣示意味,而是由于生活习惯使然。据他自述,离开北平,多半是因为他更适合南方气候。

陈寅恪一家只在南京住了一晚,第二天便匆匆赶往上海。在上海,他写信给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表达了愿去该校任教的心愿。陈序经求才若渴,马上答应为陈寅恪南下广州做安排,1949年1月,陈寅恪一家搬进了岭南大学。

不过,岭南大学并非世外桃源。1949年6月,国民党在广州组织了“战时内阁”,“教育部长”杭立武一直念念不忘在岭南大学的陈寅恪,他曾多次派人劝说陈序经动员陈寅恪离开大陆,陈序经一直没有应允。杭立武深知二陈的价值,多次碰钉子后退而求其次,力劝二陈先到香港看看情形再说,并说这样可以进退有余。到最后,杭立武竟拉着“战时内阁”财政部长徐堪来找陈序经,说如果陈寅恪答应去香港,马上给陈寅恪10万元港币及新洋房,陈序经抢白道:“我给15万,我盖新房子给他住。”

不买蒋介石账的张伯苓

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对中国近代教育贡献殊大。张伯苓曾经相信蒋介石是能够救中国于贫穷落后的人,在蒋介石山穷水尽之际,他曾天真地愿意助蒋一臂之力,于1948年7月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到南京履任后,目睹国民党政府违背历史潮流,尤其亲历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心情很不愉快。他在南京就任考试院院长不到一个月就发出国民党政府“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愤慨,之后不久便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离开了南京考试院,避居重庆。

张伯苓从报纸上得知天津、北平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迅速攻克南京,并向大西南进军,深悔一时糊涂,上了蒋介石的贼船。正在张伯苓苦闷彷惶之际,他收到南开校友来信,信上有一句话:“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张伯苓看到这封信喜形于色。“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的笔名,张伯苓认为,“恩来为人正直忠厚,办事周到”。于是他听从了自己学生的劝告,决心不离开大陆。

解放前夕,蒋介石曾多次派人到张伯苓住地,催促他回任考试院院长,要求他尽速离开重庆,去台湾和美国均可。后来蒋介石又派张群和蒋经国来劝行,张伯苓都婉言谢绝了。

蒋介石第二次亲自来请张伯苓,态度极为“恳切”,说只要张伯苓肯走,什么条件都答应。张伯苓低头不语,主宾对坐无言,室中出现僵局。还是张夫人打破了沉默,说:“蒋先生,他老了,又有病,做不了什么事啦!也该退休了,你让他辞职吧!”蒋答说:“老先生要退休,到美国去休养,夫人、儿子和孙子,全家都去,不更好吗?去台湾也可以,无论去哪儿,生活上的一切,都由我给想办法!”张夫人答:“我们的3个儿子都在北方,我们哪儿也不去,他舍不得儿孙。”蒋介石见事已至此,多说也恐难奏效,只好起身告辞。

东躲西藏逃避“抢救”的吴有训

1948年下半年,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考察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吴有训接到蒋介石一连几封加急电报,内容都是催其赶快回国,且口气一封比一封强硬。无奈,吴有训只好匆忙打点行装登船返国。回到南京,蒋介石让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

一天,“教育部长”杭立武找到上海吴有训家中。杭立武先取出一大叠银元和金圆券,说这些钱先解燃眉之急,如果不够,还可再说,并说蒋委员长非常挂念吴,让他尽快飞抵台湾。

但是吴有训并不想跟蒋介石走。我地下党得知这一情况后,和吴有训取得联系,嘱咐他赶快更换住址,并尽量不要外出。

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了两个月,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攻克上海,吴有训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带着子女,走出家门,汇入了欢迎解放军的行列中。

当天晚上,吴有训在收听国民党中央电台广播时,播音员所播的一段话使他怔住了:“吴有训先生,你在哪里?听到广播后请你马上启程赴厦门,那里有人接你……”

“寻人启事”连续播了好几遍,之后,每天都能听到这一广播,直到厦门解放为止。可见,蒋介石对没有把吴有训拉到自己阵营中来,是心有不甘的。

将计就计的茅以升

1949年5月15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开进同济大学中美医院,一个身穿军装手持公文包的军官直奔茅以升病房,进门就说:“茅博士,请你去一趟,有要事商量。”

茅以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军官来到一个戒备森严的住处。军官引领茅以升走进一间大厅,只见一个秃顶尖下巴的人坐在一张高靠背椅上,“噢,蒋介石!”茅以升不觉一怔。

蒋介石抢先开口:“茅博士,召你来商谈就任上海市秘书长一职之事。上海战火已起,人心思乱,政局不稳,迫切需要在教育界、工程界享有声誉的一位科学家出任秘书长,以安定人心。”

茅以升面露病容,为难地答道:“我近日患胃病已住进医院,遵照医嘱需长期治疗。”

看着茅以升离去的背影,蒋介石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又一个人才留给共产党了。”

茅以升从蒋介石处回到医院后,我地下党负责人得知蒋介石要任命茅以升为上海市秘书长,赶快派人通知他可以出任,并让他利用这一职位为保卫上海做件紧急工作:阻止汤恩伯在逃亡之前炸毁工厂。

就这样,从5月16日到25日上海解放,茅以升做了整整10天的上海市秘书长。茅以升针对汤恩伯惧怕洋人的弱点想了一条妙计。他利用上海市政府秘书长的身份,说服外国领事团起草了一份照会,禁止汤恩伯施行他的焦土政策,破坏外国在沪开设的工厂。这份照会措辞相当强硬,汤看后大吃一惊,盘算偌大的上海,洋人工厂和国人工厂交错在一起,要是士兵放火一烧,哪里分得清是谁的工厂,只得下令不得破坏上海工厂。

蒋介石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终于没有像抢运金银国宝一样顺利完成。据后来统计,除了胡适、梅贻琦等十几人之外,原国民党中央研究院80余位院士有60余位留在了大陆,各研究所、大学中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则近乎100%地保存下来,新中国也由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抉择而保留下了文化的元气。

(张凤祥荐自《松原日报》 原标题为《黎明前国共两党争夺名人大战》 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茅以升张伯苓陈寅恪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桥梁专家茅以升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茅以升设奖敬母
张伯苓
校长当如张伯苓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