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盈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们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这件趣事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声调本身的沟通作用。一个人的态度是友好还是敌意,是冷静还是激动,是诚恳还是虚假,是同情还是讥笑,是谦恭还是傲慢……都可以通过声调表现出来。
俗话说,听话要听音。这就是说,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究竟说些什么,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更要听他怎样说,亦即从他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音域、转折、速度等这种“说话腔调”中领会其“言外之意”。
事实上,我们常常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从人的说话“腔调”中去了解信息的。比如,父母根据他们的婴儿如何哭闹,往往就可以分辨出他是饿了、尿湿了,还是有点发脾气。自然,成人言语的重要性和意义,也部分地依靠着这一方面。比如,“我恨死你了”这句话,用不同的“腔调”来说,可以传递完全不同的信息。如果说此话者咬牙切齿,听话者便应小心点为好;如果说话者语调温柔而多情,听者放宽心便是。专门研究“说话腔调”即如何发声的学问,叫做类语言学。它是“体语”大本营的组成部分之一。
类语言学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音速和音质。功能性发声包括哭、笑、哼、叹息、口头语等。
类语言能表达言语间本身所不能表达的意思。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利用类语言表达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例如,“他希望进大学”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平稳地大声说,不带加强语气,这便是一个直截了当的说明;也可以在句子的最后转个调(提高声音),把它变成一个问题;还可以把重音放在第一个词上,使它变成怀疑所指的那个对象是否有这种资格的一句话。再如,用声音可以表达与口中说出的词语完全相反的意思。“你真聪明”这句话,仅就词语表达的意思,只能是称赞对方的;若说这句话的本意是讽刺对方,则只能使用类语言,用讽刺的语调说出,使其产生言语词语本身所不能表达的那种尖刻的轻蔑。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类语言它不是语言却胜似语言,它沟通思想、感情的作用和效果,丝毫不比言辞逊色。例如,就笑声而言,用语言可把它分为哈哈大笑、爽朗的笑、略有声音的笑、傻笑、苦笑、冷笑、狞笑、皮笑肉不笑的干笑、讨好上司的谄笑,等等。但是,这样的分类和命名,远不能反映各种笑声细微的差别,也不能说明不同笑声所表达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感情。
显而易见,恰当而自然地运用“腔调”,是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所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的,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出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自然会引起别人不快。
假如你想问别人一个你所不懂或不敢肯定的问题,你就会以“……你知道吗”来发问。如果你以讨教的口气,说得十分谦虚和诚恳,这样别人就乐于告诉你,相互间会感到很默契。如果你带着鼻音发问,那就流露出这样的态度:“哼,我看你就不懂!”这样,对方往往会回敬你一句:“你懂吗?!”于是相互间就无法顺利沟通了。可见,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表达感情的无声密码”的类语言,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类语言——“说话腔调”中,还隐藏着很多情报。
如果有人说,背着一个陌生人,仅凭这个陌生人随便说几句话,他就能根据说话腔调辨别出这个陌生人的年龄、职业甚至情绪、性格特征,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你信不信,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果你问问他们:“声音和说话腔调能表现一个人吗?”他们会十分爽快地回答:“能。”
有关专家曾邀请九位接受实验的人在广播电台做一次播音。这九个人的年龄、职业和个性各不相同。事先对听众宣布,电台将作一次“以声辨人”的实验,要求听众仔细倾听九个人的说话,然后根据这些人的说话腔调判断说话者的年龄和职业,将结果填写在调查表上。研究者统计了2700份完全填满的调查表,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判断的准确性相当高,达到80%。此后,在进行类似于上述的实验时,研究者还要求听众写下他们对播音者的性格特点的猜测,结果也是令人震惊的,判断的准确率最高竟达91%。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当受试者不是在电台上而是在一张屏幕后讲话时,隔着屏幕的听众判断准确率竟由此而提高了7%。理由相当简单,声音经过广播设备传播时多少有些干扰与失真,因而使听众的听觉产生了误差。
根据“听声辨人”的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发声、说话的腔调与他们的个性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声音柔和悦耳的人一般为人处事豁达大度,适应生活的能力强。神经过敏、心地狭窄的人说话一般有下述特点:说话伴有呼吸声;鼻音严重;声音刺耳而生硬;声调嘶哑或尖锐。一般来说,说话声调呆板或带嘶嘶声的人情绪最不稳定。
“听声辨人”的心理学研究不胜枚举,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说话的声音腔调,揭示了自身的一切,甚至包括人们内心的秘密。看来,仔细听听人们说话的“腔调”,从中获得识别对方的重要线索,是颇有意义的。当你选择朋友或伴侣时,除了用其他各种方法观察其外表之外,你不是也可以试着从声音腔调中“看透”对方的内心吗?
我们在倾听“说话腔调”时,还有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该忽视,那就是对方的“口头语”,即是人们把谈话中经常不自觉地吐出来的词句称为口头语,比如:“是不是”、“这个这个”、“嘿”、“啊”、“嗯”、“哼”、“是啊”、“这个哪”,等等等等。口头语与一个人的“说话腔调”是有直接联系的。
据心理学家研究,性格刚强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之类的口头语。反之,小心谨慎、神经质的人常用这类词汇。而一味滥用这些辞汇的人大抵属于病态。说话时常常一连串地使用“果然”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倾向强烈,强调个人主张。经常使用“其实”的人,希望引人注意自己,他们任性、倔强、自负。与人交谈时·随着对方的每句话而连称“确实如此”的人,大多任性浅薄。经常使用诸如“最后怎么怎么”之类辞汇的人,大多是潜在的欲求未能满足。懂得如何以口头语判断对方的个性,就可以兴趣盎然地听取别人的说话及其腔调,那无疑是颇有乐趣的。
(选自台湾《体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