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会军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曾培炎同志在解读新型工业化的时候指出: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十六大”报告还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等基本国策,所以说,人口、资源和环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非常重要的约束力,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不走新型工业道路,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可以采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必要完全按发达国家的路子把工业化完成后再搞信息化,所以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此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内蒙有几个企业也在项目当中。通过我们的了解,凡是搞了信息化,或是已经搞了一部分信息化的企业,都感觉到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河南双汇的一个老总到发改委,提着一个笔记本电脑,他说:“我坐在你的办公室,可以随时了解任何一个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库存情况”。双汇在北京开了很多卖鲜肉的店,卖肉很简单,但也实现了联网,卖出一根香肠马上就能知道。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快捷地了解产业信息,能及时做决策,这对于企业发展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我们不能再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了
我们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国也签订了许多项条约,要遵守国际公约,要保护环境,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第三,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既要发展高技术产业,还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着眼于扩大就业,否则这些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最近,有关领导到四川视察,在一个水电站开工的时候,当地有一万多人围着不让开工,因为水电站的建设可能会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且地方政府没有把关系处理好,最终酿成大规模群众上访事件。还有青岛一个企业下岗裁员,也是没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工人闹事闹得很厉害。所以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得考虑国情,要考虑就业的问题。
第四,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推进工业化
这些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你在家门口,人家进来,所以不开放也得面临两个市场。为什么强调两种资源呢?就是一方面我们资源短缺,要节约利用自己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要把别人的资源拿回来自己用。说点题外话,最近我们计委外资司跟有关企业通报了一个情况,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非常丰富,就有这样一家皮包公司,到处游说国内的企业,而且很多企业都已和他签约,他说要在澳大利亚开铁矿,你们来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给你稳定的货源,结果这家企业一分钱没用把国内的好多大公司都拉进去了,实际上这里面有些圈钱的意思。我们确实是资源短缺,但我们不能这样去拿资源。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让人家欺骗,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要利用外资,不要让外资把我们利用了。实际上一点不利用也是不可能的,应该体现双赢。但是我们不能把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给人家,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在很多地方还要掌握主动权。
第五、在工业化过程中要继续坚持改革和创新
在过去的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创新,使生产力的潜力得以释放。目前这种潜力仍然还是很大的,为了让这种潜力能够释放出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清除体制性障碍,制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政策。实际上目前有些政策转换并不及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所以要及时调整一些政策。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些思路
“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实现工业化也存在困难,既有优势有潜力,但也有一些风险,同时我们现在也处在一个体制转型、经济转轨、市场变革以及机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也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必须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搞好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也就是搞循环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缓解工业生产对资源的约束力,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积极、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现在很多国家,像日本、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发展。有些产业已经不做了,那么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把它们转移到我国,这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但这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来什么要什么,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遇,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是我们实现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加城乡就业,推进工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做过一些研究,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只要措施得当,通过国家的适当支持和企业的努力,完全能够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同时实现制造业由小到大的转变。这种可能性表现在:
第一,我们已经奠定了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
从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讲,我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同时我们有相当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产业体系来讲,我国也都是门类比较齐全的,同时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工业的配套能力,我国纺织品贸易占世界的17%,从经济总量上讲我们也具有优势。
第二,工业发达国家正在转移和退出一些传统制造业
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来源。比如,日本把好多产业转移在中国,中国生产的很多东西都是日本的品牌。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品牌。但目前,我们还是要先把日本产业承接过来,然后再自己慢慢发展,才有成为产业基地的可能性。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物质已是极大丰富了,社会也相对比较稳定,市场潜力很大。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汽车厂家没有一家不是合资的,世界上一些大的汽车生产企业没有一家不来中国合资,就是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太大了。同时,我们的劳动力相对还是便宜,虽然我们现在用工比过去高很多,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很多。比如说,我们的造船业发展为世界第三,有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因为造船这个行业既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些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依托。
第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融合,为我国在较高的一个起点上发展制造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是一个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是我们缺少核心技术。我们有数量,有了数量就可以再提高质量。对于纺织、服装、家电等这些确实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布局。西班牙烧中国的鞋城,很多国家有一段时期惧怕中国发展,这也是出于其自身考虑,和我国的战略也有关系。我们把人家的市场都占了,但是如果你要到那儿去建厂相对来讲就要好一点。最近我参加了中国和匈牙利工业发展部的一个联络小组会议,他们就特别希望中国去建厂。因为匈牙利经济也不是特别发达,也是刚加入欧盟,他说你可以利用我欧盟的地位,在我这儿建厂,就可以减少很多贸易壁垒,产品从中国本土来,肯定要受很多限制,但在欧盟生产,虽然是中国的牌子但原产地不是中国,所以特别希望和中国有这方面的合作。从我们自身来讲,作为一个不断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确实应该融入国际化的洪流之中,应该实行全球化,应该走出去,我国现在象海尔这样的企业还是不多,应该再多一些这样的企业。对于钢铁、石化、装备汽车等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也要有选择的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既是制造业发展战略、也是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
第一,要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化工向高加工度的演变和升级
目前理论界都认为我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化工,再往下发展就是向高加工度转化,也就是提高工业水平。首先要把振兴制造装备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装备制造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重化工的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设备。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钢铁和石化产业的优化升级。钢铁、石化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对实现第一个翻两番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第二个翻两番中它们还是重要的支撑产业,但是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都非常严峻,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较低的能源、资源消耗,较低的环境负荷支撑工业化对钢铁、石化的需求。同时钢铁产量应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第二,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形成
产业集群简单地说是指某一个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群落。这是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我们国家也已经自然而然形成集群,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发展特别快。所谓集群,就是这一个地区都搞这一个产业。世界有很多集群,我们国家首推浙江的产业集群,因为它的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它的一乡一品,一县一产,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区域的一个特色。例如萧山的羽绒、海宁的皮革、义乌的袜子,大家熟悉的浪莎袜业,实际上都是乡镇企业生产出来的。还有永康的小五金,在浙江省这个产业就做得非常大。嵊县一个县年产领带28亿条,产量占世界1/5;海宁皮革年产1600万件,产量占全国1/4;萧山羽绒服占全国产量1/3;温岭的水泵2000万台,占全国28%;永康的小五金年产值190亿元。这就是集群的作用。浙江政府为企业搭台,为企业创造条件,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从工业发展来讲,发展产业集群是走向工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是政府硬性的发展,应该顺应发展的趋势,就是要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政府再去推动。
第三,加快机制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应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我发展壮大。作为政府的官员,应该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促进企业的发展,培养一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总体水平
我国所有的产业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技术创新水平低,力度不够,投入不足,所以要下大力气加大企业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五,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核心产品;二是强化企业自身素质;三要从横向多元化扩张,向业务规范化发展,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经验。比如海尔原是搞白色家电的,后又向黑色家电转换,当然现在还在做,我想大家买电脑不会买海尔,而冰箱、洗衣机会去买。原因是海尔还是该做好自己的白色家电,所以说现在海尔的战略也在调整;四是积极推进跨国经营。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必须开展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