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寥廓

2005-04-29 00:44石三夫
西湖 2005年2期
关键词:尼龙袋传记文学右派

石三夫

俞亚周老师总好像还是在的。

与俞老师的相识,缘于《嵊讯》。《嵊讯》是台湾嵊县同乡会会刊,在上面读到俞老师写乌岩山水的文章,那潭那鱼,便使我想起黄坛来,真介是亲!尤其是黄坛移掉那年,隔山项梅林给二哥来信,中有“以前是同潭之鱼”一语,会心至此,更别有意味了。见其文末署南明新村某幢某室,想想竟曾“同村”邻舍而居,却不相识。后经唐兄樟荣之介,得以识荆。那真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不似老师,而是老农。也是后来,慢慢才得知一些他的情况。

五八年至六二年,初错划为右派,打入盐场做苦工。放下笔杆,拿起扁担。本来文文秀秀的一介书生,却要拚过劳动关,一百斤重一包的盐,要担四包,两人搭杠要抬八九百斤重的石块。调样生活,换样骨头。那劳那苦那累,可想却未必能知,没压压过的人是没法知道那攀肩像掰掉人要赖落去的感觉的。还要熬过饥饿关,连麦皮等粗粮也吃不饱,有时只能用苞芦芯、刺根头甚至野草充饥,饿得肚皮贴背脊。当此之际,家里人辛辛苦苦积攒下的一袋番薯阄竟被托带的人给瞒没了。少少地塞几根来,当其大好人。久后家人探视,问起才事明。牛衣对泣的旧典,竟又为时代之新版。可胜浩叹?

十年浩劫时,俞老师是一劫未尽又历一劫,被甩入骂煞、气煞、饿煞、罚煞、斗煞、打煞的油锅中受煎熬。家中被造反一空时,只有用菜刀代砖刀,拾坟砖,搭灶台,人、鸡、猪,关在一间生。

这些沧桑写在俞老师的脸上,更是刻在俞老师的心上。因乎此,从九○年起,俞老师骑着一辆28英寸高头大马的老牌永久,风尘仆仆奔走,对教师中右派人士逐个访问,有时一日往来百十里,风里雨里,未尝中辍。路不通,车勿到,也爬山过岭去求其真得其实。

时代虽已改,余悸尚有人。他说有个右兄在弥留之际,嘱咐其妻,将当年改正右派问题、落实政策的红头文件要放入口袋中带去,道是“万一到那边也搞运动,可以作为证明”。至九九年,遂成《新昌教师右派录》一稿,二○○二年定稿时易名为《不容青史尽成灰》。

俞老师有《传记文学》,是他在台湾的老友俞振华寄的。刊物到了,他打电话来讲,我说我去取,他却送过来。看见小儿,便讲“公公喊声”,小儿喊其“公公”,他便露出空荡荡没牙的红红的牙床,呵呵而乐。偶然为他做点小事,他总是讲“过意勿去,过意勿去”。有时把其友人从美国寄来的邮票回馈给我。他待别人极是热心肠,而自己却很识数。有此古风之人,本已极稀。俞老师一走,更少之又少了。

有时他送《传记文学》过来,我们不在家,他便挂在防盗门的铁栅上。看到那装着书刊的尼龙袋,我们就知道俞老师来过了。小儿会问一句:“俞老师么是还有介公公呀?”后来,看见他有神有采的眼焰黯淡下去,直挺硬朗的身板也渐有些微微地佝偻,他就不大上楼来了。往往是晚饭时节,打个电话,叫我到荣乐园门口等。我晓得其脚马快,便赶紧下楼。我才站定,便见他弓着身踏着街上已稀见的高高大大的老永久来了。一次是下雨,且下得不小,他也披着件旧雨衣而来。从自行车档下暗蓝色的袋里挖出包过又包的尼龙袋,解开尼龙袋,是档案袋,再从档案袋里取出《传记文学》来。两人便在荣乐园门口立谈稍许。话题不少,要讲很多,但他总很顾着我,“你忙猛,好,快去吃饭。”便就匆匆别过。看着他跨上老永久,嚓嚓嚓骑去。俞老师年纪虽大,骑车很快。他做什么事,都快脚快手。只是其一生一大段时光特别是最应有为的年月里,却勤不能为自己勤,劳也不是为自己劳,真枉了他那好身手。

大概是前年吧,他说在抄《三国演义》,小楷。这年月,书法家很多,写小楷的人倒少见。他不是书法家,那小楷却写得极有味。只是那纸张不大合适,我就仿照旧版书乌丝栏的格式给他搞了些纸过去。他用了之后说,好像一个人穿上了名牌西装,换个人一样,好,较关之赞!

《传记文学》有时脱期,无缘无故不到,他晓得我要等,来电告知一下,两人便在电话猜猜邮失的缘由。或问问他《三国演义》抄了多少,他会讲抄到第几回了。杭州住院归来后,他是明显地虚弱了。精神好些后,还是继续抄。写小楷,他说一定要湖州带来的正宗某厂家的笔,三十来块钱一支,可惜也没几张纸好写。

去年十二月初,有熟人捎话来说,俞老师又住院了,听讲要出来是难了。遂与月秋一道去看他。长长大大挑得三四百斤的他,竟瘦脱了形,小得成了个微型。本来黑红黑红的脸已白得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或竟是他原有这么白,那黑红却是历劫的痕印,如今倒归原了?他见我们去,挣着要坐点起来,说:“勿好来看嗬,活勿过去啦。”本来喉咙咣响的他,此时说话,已是低幽幽,显得力不从心。问他《三国演义》好装订了么,他说才抄了一半。听说他有三桩心愿,一是抄完《三国演义》;二是过了年去,也算是满八十了;三是患难婚姻的金婚纪念,再吃桌团圆饭。有此强烈愿望,同事亲友推荐这样那样的药去,虽有胃的原因,尽管难以下咽,他还是尽力去吞。遭政治之难时,他去抗争;遭病魔之苦时,他也在抗争。他真是好骨气!

俞老师搬到钟楼南村后,有时办事之暇从西区服务街过,就横归去张张。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他总是让出脚作弧形可作逍遥之摇的竹懒椅给我坐,在南窗下,傍着书桌,相对闲话一番。前从环保局出来,又从服务街上过,自然又想着他。

俞老师,他或许已经走了?

猜你喜欢
尼龙袋传记文学右派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新尼龙袋使用前瘤胃浸泡处理对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58年前朱东润先生的预见
异彩纷呈:传记文学研究70年
环保验收
看青
从不可能到可能
尼龙袋技术在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