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飞 陆 月
今年2月7日,中兴通讯刚刚度过20周年生日。20年风雨历程,整个通信行业从当年几百家变成今天屈指可数的几家,整个行业竞争的残酷略见一斑。而中兴通讯却从当年仅200万左右注册资本的小厂发展到今天年合同销售额340亿的行业巨头。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找寻中兴通讯独特的企业永续经营之道,希望为中国的通讯行业,也为所有“正在迈向国际化”、“正在跨越管理瓶颈”的中国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WTO经济导刊》 :中兴通讯是较早进入国际市场、以全球化为企业舞台的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中兴通讯有什么切身的体会?
侯为贵:现在已经是中国入世的第4个年头了,其实,早在10年前,我们就已经以全球为舞台来规划企业发展了。
全球化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了。全球经济是互相融合的,外国的企业不断到中国来做生意,中国的企业也要走出去。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应该有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胆识。 如果不走出国门,就不可能像我们的强大对手一样去运用全球各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非常有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进军国际,就是要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
老想着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再走出去,这个观念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市场开放后,即使在国内,我们最终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必然有外国企业。如果不走出去,不去利用全球资源,而国际竞争对手的资源比你多,结果必然比你的优势大。所以必须锲而不舍地进入国际市场。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在国际市场上和国内市场上发展,有什么不同?
侯为贵:总的來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比在国内市场上竞争所面临的风险大。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如果在技术、管理等各方面都还是很弱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国际市场是很危险的。国际市场中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了,这些国家的企业也都在市场中发展强大了,对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都比国内企业熟悉,所以一定要衡量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在国际市场做了近10年,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循序渐进。
我们开始做的项目很小。市场规模小,风险并不大。1995年国际市场的订单只有几十万美元。我们在海外也尝试过通过先做边缘的产品练兵,然后再做大的产品和项目。
当然,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发展受到一些影响。本地化问题最为艰难。使本地员工与公司融合,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解决不好的话,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有作为。
《WTO经济导刊》:2005年1月14日,中兴通讯发布董事会公告,称2004年公司整体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其中海外实现合同销售额136亿元(折合1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5%,占据公司收益40%。40%的海外收益在国内的企业中已经是相当大的比例了,中兴通讯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
侯为贵:在通信设备企业中,我们是最早进军国际市场的。在与国外知名企业的正面较量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与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超越他们,必须具备高屋建瓴的胆识和气魄,来调用全球资源。于是,我们确立了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化战略,并将中兴通讯品牌的国际化提升到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同时运用海外资本来实现资本国际化,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全方位的国际化才是制胜的根本。
《WTO经济导刊》: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处于一种竞争共赢的态势,中兴通讯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侯为贵:就在今年的2月14日,我们与全球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阿尔卡特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中兴通讯优秀的CDMA基站产品,结合阿尔卡特下一代移动核心网解决方案,将使双方在全球通信市场竞争中打造“共赢”的精彩局面。
在此之前的1月14日,我们与葡萄牙电信集团签署了《关于在研发领域展开深入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样在1月,我们与英特尔合作,将共同推进全球基于WiMAX技术的宽带无线解决方案采用,此举有望巩固我们在无线网络产品设备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三个合作关系的建立,使我们的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寻找到了与国际通信巨头深度合作的新思路和模式,并为中兴通讯进入欧洲等中高端市场创造了条件。此举对于我们寻求多方合作、覆盖全球市场特别是中高端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WTO经济导刊》:没有核心技术,也就不可能发展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兴通讯是怎么认识的?
侯为贵:中兴通讯是中国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863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多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数据通信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多项数据产品的技术和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们承担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IPv6路由器基础平台、基于10Gbit/s城域以太网的应用系统、国家信息示范网(3Tnet)等多项国家863课题,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
2004年初,我们的高端路由器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该奖项的216件获奖项目中,该路由器是惟一获奖的数据通信类产品。2004年8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奥运盛会上,中兴DSL产品承担了包括奥运会新闻中心在内的16个重点场馆建设,打响了“奥运牌”。目前,中兴通讯全系列数据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运营商网络,并成功进入印度、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WTO经济导刊》: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兴通讯国际化之路上,中兴通讯有什么样的人才战略?
侯为贵:中兴通讯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建立了一套引进、培训、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21000多名员工中,博士、博士后400多人,硕士58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70%。海外市场员工占10%,而本地化员工在海外员工中约占一半。在中兴通讯海外员工中,目前中、外籍员工的比例已达1:1,预计到2005年年底,这个比例将达到1:2。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的选拔、招聘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各类国际化人才。
中兴通讯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应该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也是我们的优势。要把技术和市场结合好,最核心的还是要靠人才。我们在企业文化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WTO经济导刊》:中兴通讯在今年和今后在公司发展上都有什么规划?
侯为贵:2005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3G产品的各项业务功能,并大力推动3G产品在全球的商用化进程、商用规模。与此同时,我们将更加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成熟化、个性化、可盈利、低风险的端到端3G解决方案,倾力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3G产业链。今年3月,我们启动了3G WCDMA欧洲巡展,向欧洲运营商全面展示中兴通讯在3G移动通信领域的强劲实力。这是我们在3G技术、业务功能已全面居于全球领先行列的表现,也必将促进我们公司的3G WCDMA移动通信技术在欧洲和全球的推广。
2005年,我们进入了公司发展的第三个十年。公司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1985年到1994年,主要是明确自主研发的发展模式,确立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自身定位;公司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1995年到2004年,则是确立在国内市场的领军企业地位,同时奠定世界级优秀企业基础的阶段;从2005年起的第三个十年,将是中兴通讯征战全球市场,成长为国际性一流通信制造厂商的关键十年。我们会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全面提升中兴通讯的品牌美誉度和品牌价值。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创立的。中兴通讯一方面提升自身在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两条腿的稳步前行中,正在创立通讯领域的中国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