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青
2004年9月,“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南通市举行。一位记者从这样一个角度写了一篇会议报道,说是在这个市长云集的国际论坛上,“中国市长们的发言水平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长或市长代表有明显的差距,中国市长们在国际场合的发言水平亟待提高”。
所谓中国市长们的发言水平不高,可以归纳为“三多三少”。首先,政治套话多,实际内容少。许多市长虽然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但是讲的话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使用的那一套说辞。除了“形势喜人”以及罗列GDP数字之外,真正提供的信息量并不大。其次,宣传口吻多,研讨问题少。虽然名曰“论坛”,可是市长们的发言基本上是自我宣传,乃至自我营销,而很少真正去研讨问题和发表见解。再次,说话带方言者多,英语表达流利者少。不会英语本来不能算是缺点,但是,发言者口音过重,语速太快,连中文都让人不易听懂,以致现场同声翻译工作难度极大,出现漏翻,这就属于国际场合的发言水平和发言质量有问题了。
有论者批评说,这是“计划经济的话语”遭遇世界尴尬。也有人说,市长口拙源于心懒。这类批评或许多少有些言重。但是不能否认,在精心营造的辉煌之外,中国市长们的集体形象确实有缺陷——因为不会说话的缘故。若论国际交流的实际能力,或者考察一下这种国际讨论和对话的真实效果,毋宁说中国的市长们大都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发言质量不高的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在国际论坛上缺乏建立议程和引导议程的能力。换句话说,尽管花了大价钱举办这类国际论坛,但是,除了大量的表面功夫和虚浮辞藻之外,并不能提出真正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毫无疑问,中国有中国自己要关注的问题,具体到每一个市长,也有各自要关注的问题。但既然是国际论坛,就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建立与国际社会重要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国际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视角,甚至为国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经验。要使我们的“国际论坛”具有引领国际议程的能力,需要在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是要对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第二是要改变和提高表达能力。
所谓议程,就是应予关注的议题或焦点。类似在南通举行的“国际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其最大不足就是缺少鲜明的主题,缺乏一种切入并引导国际议程的取向。从论坛的有关新闻发布材料来看,基本上只停留于“合作、交流”等一般化的、没有具体内涵的口号上。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很难指望市长们的发言能够有实质性的内容。可以说,对国际趋势和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缺乏深入了解,仅仅将组织一个论坛看作是宣传自己的手段,这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狭隘和急功近利。因此,市长们除了拼命宣传自己,大谈经济发展思路,再加上会会朋友,做点招商引资工作之外,自然也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必要与可能。
中国的官员们存在一种“发言模式”,叫做“穿衣戴帽,冠冕堂皇”。基本上,离开了这类模式,官员们便不会讲话。又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行政主导和官本位的体制下,流风所及,普通人一旦离开这类模式,也变得不会讲话。
在这种“发言模式”下,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到位高权重的官员,只要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发言,无不充满了例如国家、民族、社会、纲领、方针、领导等等各种各样的“大词”。在有限的时间里,“大词”讲得太多,造成的后果就是讲出来的话没有人爱听,一是人人讲话都千篇一律,二是实际的信息含量很低。
总体来说,要提高市长们在国际讲坛上的发言水平,首先有赖于我们对整体的国际问题的了解。应当说,这还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无论如何,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不可逆转,我们在总体上有了良好的开端。过去官员们只习惯于在一个封闭的体制环境下按照既定模式讲话,当面对一个完全开放的外部世界时,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是必不可免的。但愿某种程度的“失语”只是过渡性的现象。
(单丹摘自《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