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沈阳故宫(下)

2005-04-29 00:44曲彦斌
寻根 2005年6期
关键词:故宫沈阳

曲彦斌

以“崇尚德政”为标榜的崇政殿

南起大清门、北止清宁宫的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以崇政殿为主体。

顺大清门北面御路拾阶而上,是“月台”,台的正中,便是始建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的崇政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前出廊,南北辟有隔扇门,周围石雕栏杆,望柱下有吐水螭首。殿的屋顶铺着镶绿剪边的金黄色琉璃瓦。殿内四壁彩绘,椽间尽绘飞云流水,梁架上遍是“和玺”图案。明堂有堂陛,陛前是金龙蟠柱,柱后正中设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宝座。宝座两侧陈置鼎式熏炉、香亭、轩辕镜和烛台等物件作为装饰。整个“金銮殿”金碧辉煌、高洁典雅。

掌控时间和计量标准,历来是政权统一、一统天下的重要标志之一。崇政殿前月台的东南角置有学名叫“赤道式日晷”的日晷,西南角为置放量器的嘉量亭,均由大理石雕造而成。日晷,即古人根据日光投影的角度来掌握时间的计时设施,或曰“太阳钟”。正午时分,晷的针影正好指在正北方向,即为本地时间的十二时(午时),余则依次类推。由于沈阳的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每年春分、秋分两天,太阳光线与地球水平线形成的角度一个最大,一个最小,所以,晷盘采用双面计时的方法。嘉量是分别由斛、斗、升、合和龠大小不同的五个等级的量器组合而成的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方斗里边的上半部是斛,下半部是斗;方斗有左右两“耳”,左耳是升,右耳上下两格,上为合,下为龠。嘉量的系统换算关系是:十斗为一斛,十升为一斗,十合为一升,两龠为一合。

从左右两个“翊门”进入崇政殿后面的院落,东侧为师善斋、日华楼,西侧是协中斋、绮霞楼,均硬山布瓦顶建筑。北面,则是一个有砖砌台阶可供上下、约有4米高的青砖铺地的高台,在殿和高台两侧,还各有一组建筑,东侧主要有颐和殿、介祉宫和敬典阁;西侧主要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和崇谟阁,主要是皇太极及其后妃们的寝区。此外,在崇政殿后身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今已不存的楼阁,飞龙阁和翔凤楼。

如此一个很是壮观的建筑群,众星拱月般地烘托得崇政殿更加气势恢宏,一派帝王气象。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崇政殿便是当年清太祖、太宗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之所在。明崇祯八年亦即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的庆典,及次年四月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的称帝大典,均在此举行。崇政殿的殿名,正是崇德元年改元之后因年号而定的殿名。所谓“崇德”二字的意思是取“崇尚德政”之意。可以说,清太祖在这里向世人正式公开宣示了入主中原的宏图大志和决心,在这里迈出了由一个地方政权向全国性政权过渡的第一步。清迁都北京之后的历代皇帝东巡,仍然在此临朝听政。

凤凰楼“紫气东来”

清刘世英纂辑的《陪都纪略》书中,辑有芸香主人瑞卿题写的《留都十景诗》之一《凤楼观塔》:“势并齐云远眺真,凤凰楼上凤来滨。五塔屏藩留迹古,高峰一瞥入苍纹。”足见凤凰楼当年雄踞古城的气势。

位处崇政殿和清宁宫之间的凤凰楼,与崇政殿同期建成,经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便大体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全楼系三滴水式建筑的三层楼,楼顶遍铺耀眼的黄绿琉璃瓦;每层楼的楼内深广都是各三间,周围都有出廊式结构的回廊,一丈二尺高下的台基也分作三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凤凰楼最下层的门洞是进出台上台下的通道,人轿往来通过的惟一门户。凤凰楼是后宫的大门,清宁宫的门户,曾经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嫔妃们登高远眺、听书赏舞之处,还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宫廷宴筵之所。

楼正门的上额,是乾隆皇帝御笔“紫气东来”金字横匾,南北两门的楹联,也颇考究,耐人寻味。

南门联:帝阙风回,万里河山扶绣户;椒房春暖,九天日月近雕梁。

北门联:玉楼辉焕,槛外彩云近凤辇;珠箔玲珑,院中香露候龙颜。

在三百多年前,凤凰楼不仅是沈阳故宫宫殿群的制高点,同时也是盛京城的最高建筑物。旭日初升之际,登楼四望,无论附近的四平街(中街),还是远方的西塔延寿寺、南塔广宁寺、北塔法轮寺以及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街巷屋舍,盛京古城的全景几乎尽收眼底。正因这样,凤凰楼便成了盛京一景,名曰“凤楼晓日”和“凤楼观塔”。清末民初,经沈阳地方名流们审定的“沈阳八景”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柳塘避暑、万泉画舫、皇寺鸣钟、塔湾夕照、凤楼晓日。“凤楼晓日”指的是登凤凰楼观日出的情景;“凤楼观塔”指的是登凤

凰楼远眺盛京五塔的景观。

清宁宫:豪华的满族传统民居

清宁宫,虽说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但在建造风格上,却以满族传统民居特色著称,实可谓一座豪华的满族传统民居。

清宁宫是五间十一檩硬山式建筑。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壁,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西四间为皇帝祭神、行礼的神堂。清宁宫庭院的东南角有一根朱红色木竿,木竿顶端有锡斗,这木杆叫索伦竿,满族人称它为神竿。锡斗内放米谷碎肉来喂乌鸦。清宁宫在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

大概由于此处属于帝后寝宫要地之故,出入清宁宫只有凤凰楼下的24级台阶,而且还是皇家专用的通道。清宁宫的高台之后是“后苑”,又叫“御花园”,园内设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屋舍,是供给皇帝及其后妃们膳食之所。那么,服侍妃嫔及子女的太监、宫女是如何出入呢?这也是后人一直感到困惑的一个谜。1958年,谜底终于在一次施工中偶然解开了。当时,在为清宁宫安设避雷针而开挖作业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条长6.15米、宽约1.5米、高约3米,呈45度斜坡,装有壁灯的地下通道。原来,这就是宫人们进出清宁宫的惟一通道。据故宫的专家们分析,估计是在康熙年间扩建时掩埋的,1986年,为了方便游人的参观,则予重新修复开放。

既然称帝,何以还要住传统民居式的“老房子”?这个事实的本身,便证明这是一个敬重祖先、敬重传统的民族。当然,也许会有微词认为,刚刚称帝怎能脱尽俗气!或言之,也是一种卧薪尝胆的韬晦韵味。后者无可厚非,前者未必尽然。

由于清宁宫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故而原称“正宫”。明朝皇帝的寝宫名曰“乾清”,皇后的寝宫称“坤宁宫”。皇太极乃取其两宫名的后二字,合而名曰“清宁宫”。皇太极既欲灭明取而代之,又不忌讳他所敌对的明王朝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单是这一点,就让人不能不钦佩、赞叹其聪慧、理智的胸怀!

通常,人们把沈阳故宫建筑群分作东、西、中三路,实际上位于清宁宫附近的东、西二所等建筑,多属后建的后世皇帝东巡时驻跸所用的盛京行宫。

清军入关之后,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的“东所”、“西所”,便改作了帝后们的行宫。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巡时,是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皇帝、后妃们就在这里给太后请安。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别具一格的崇谟阁,为卷棚式建筑,系乾隆年间增建。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在此居住,同时存放《圣训》、《满文老档》。

以文溯阁为主体的“宫中文化园区”

沈阳故宫的西路,是一个以文溯阁为主体的建筑群,既可以说是一所建在宫廷里面的特大图书馆,更可谓一处弥漫着浓郁书香的“宫中文化园区”。

清高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提出编纂《四库全书》,次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正式修成。随即,又征调人员以工整的小楷缮写了相同的七部,第二部即为“文溯阁藏本”,于秋季起分五批陆续运抵沈阳故宫,藏于专门为此建造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在大陆目前仅存两部半,多达36315册的沈阳故宫“文溯阁本” 是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部。同时送来的还有《古今图书集成》576函、5020册。这里还曾经入藏有清雍正年间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

在庄亲王府旧址建造的文溯阁,面阔六间(实为五间半),进深三间,前后有出廊,外观看上去是前后出厦的双层重檐硬山式结构,内部实为三层,即“二层三楼”建筑。下层的东、西、北三间在半腰处增加了一圈回廊,使得中间形成一个高敞的“天井”,四周便成了“仙楼”。西边的半间,是上下仙楼和顶楼的楼道。其装饰色彩,全部采用青砖及绿剪边的黑色琉璃瓦,按照“五行八卦”等“易理”,“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藏书楼忌火,以黑瓦为顶寓意“以水克火”。此外,其余门、窗、柱的色彩,漆的全都是绿色;甚至外檐的彩画,亦采用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作为主要的基调。彩绘图画,一扫宫中常见的行龙飞凤等带有“王气”、“富贵气”等题材,而是诸如“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古雅清新的图案,颇显书香之气,与文溯阁作为藏书楼的性质、功能很是协调。阁前建有戏台、扮戏房、嘉荫堂,有可遮阴蔽日的巨柏一棵。阁东有一碑亭,亭内立着一通乾隆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碑阳记载文溯阁的修建经过和收藏《四库全书》的那段历史,碑阴为《宋孝宗论》。阁后有抄手游廊联通仰熙斋,斋后九殿,这里辟有芍药圃、梧桐院等,同样是皇帝静思和读书之所。这个园区,除文溯阁而外的其他建筑,统为卷棚式屋顶,显现着别致的江南风韵。

“大十面”与“大世面”

老话说,进了沈阳城没见到“大十面”,就等于没见过“大世面”。

“大十面”为深青色,有六尺多高,一尺多宽,是辽代后期造型奇特、雕刻精美细密的石碑。因为石经幢造型是八面柱体,另外再加上上下两面,合起来总共有十面,所以人们就叫它“大十面”。这座八面柱形的石碑,本是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现在,天盖上的顶部已不知去向。天盖,原为八角亭檐式,上饰瓦垄纹,下为檐枋,转角处是一斗二拱的斗拱形制。幢身八面,每面都有阴文佛经。幢座八面,各有形象生动的力士、鸟兽的浮雕像,雕像美观,是国内罕见的文物。过去,在沈阳流传的民谚有:“这人没见过大十(世)面。”“那人可见过大十(世)面!”以此来比喻人所见的希罕。

据专家们反复考据论证所达成的大体共识认为,“大十面”的相对年代,应在辽代末期的天祚帝时期。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辽代乾统八年(1108年),在现今沈阳北顺城路曾经修建有一座崇寿寺,附建有“崇寿寺白塔”。经幢“大十面”是崇寿寺的遗物,崇寿寺和白塔今已不存。

沈阳故宫藏珍

沈阳故宫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皇宫,是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完整皇宫建筑,既珍藏着大量清入关前的宫廷文物,也珍藏着入关后作为关外陪都而陆续入藏的众多明清两代的皇家珍宝,总计多达万余件。如清代的军品、兵器珍品,有八旗、甲胄以及火枪、火炮、弓箭、腰刀、枪矛等长短兵器,还有金、玉云版及螺等辅器。清代乐器珍品,有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和卤簿乐等。此外,还有明清两代书法、绘画、陶瓷、雕刻、织绣、珐琅等工艺美术珍品。单是绘画艺术品,就有文徵明、李鳟、金农等明、清两代一些艺术大师的书画精品。至于内廷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如插屏、座屏、条案、盆景、钟表等,不计其数。

若论与当年沈阳故宫主人直接相关的文物,则有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鹿角椅等,甚至还有备受清室推崇的清宁宫的“糠灯”之类。

入关之后的清王朝,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康熙、乾隆等数位皇帝十多次东巡祭祖,大都为这座陪都故宫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宫廷文物珍品。如乾隆时期的御制景泰蓝宝相花冰箱。冰箱外表用景泰蓝精工细作,图案精致、淡雅。面上镂刻的两个寿字,既是箱体的一种装饰,又兼有散发里边潮湿热气的功能。

“糠灯”又叫“葛灯”,满语叫作“霞棚”、“霞绷”,是一种颇为简陋的原始照明器具。《清稗类钞·制糠灯》记载,糠灯“以麻梗为本,苏子油渣及小米糠拌匀,粘于麻梗,长三四尺,横插木架,风吹不息,然此乃旧俗,民间而言也”。清昭《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盛京清宁宫贮文皇帝时糠灯,屡见纯皇帝之诗。”“文皇帝”即皇太极。

当年,皇太极的寝宫清宁宫东暖阁外间东墙壁,曾经设置一盏“糠灯”,皇太极当年是否使用这种土灯来照明、读书,不得而知。不过,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设置这么一种土灯,即或单纯是作为一种装饰的话,其意义也十分深远了。如此“卧薪尝胆”式的“俭朴”,作为皇太极当年用过的一件珍稀遗物,成了后世皇族励精图治的教材。乾隆每次东巡驻跸盛京故宫,必率皇子们往清宁宫“恭瞻”先皇圣迹,借“土壁、葛灯”说事儿—“溯述家风”,还留有歌咏“糠灯”的述怀御诗《燃霞棚观书》,还特意要人在他驻跸的保极宫也安装上了糠灯,用以读书、照明,实为自勉和教育皇室子弟。

(作者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故宫沈阳
沈阳理工大学简介
你好呀故宫!
雪中故宫
沈阳世博园掠影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梦回故宫
故宫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