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叙事中的符号控制与驱病避邪

2005-04-29 00:44王甘浦刘晓明
寻根 2005年6期
关键词:字纸古人符号

王甘浦 刘晓明

疾病是人类最大的天敌。古人认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邪”,所谓“邪”,包括妖鬼、秽物、邪气、精怪等,于是,驱邪便与疾病的治疗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如何避邪便成为蒙昧时代人们疾病控制的重要主题,而符号控制就是那一时代驱病避邪的重要方式。这种符号控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书写符号控制,一种是语言符号控制。其控制方式也许会让今人感到可笑,但人类毕竟无法拒绝童年的幼稚,何况这幼稚中还蕴含着古人奇异而丰富的想像、强烈而经久的生命冲动、沉沦又隐现的古文化谜底。本文从民间叙事的角度来考察古代的符号疾控与避邪,即从田野调查、民俗笔记、文学作品、民间法术的角度对此进行观照,而不是仅仅从被某种理论清理后的宗教领域作单一的探寻,如此,我们方能看到更为多元的民间渴求、民间想像、民间立场与民间限阈。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符号控制理论

寥寥几笔的书写符号或含混不明的言语符号何以能驱病避邪,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符号控制理论,它是中国思想史中饶有兴味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进行联想、如何进行制衡的。

一、书写符号的控制理论

书写符号指古代的符。符作为早期方术的综合,不仅是操作技术的综合,也是原始宗教理论的综合与民俗文化的体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巫师所宣称的符灵通本是虚妄之言,但符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也是中国文化早熟性的一种表现。

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由人乱画一气,它不仅有一定的章法,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鬼魂信仰、画像通灵的思想、气的学说、厌胜理论、字纸神性观念等,其中,画像通灵、字纸神性是最具符特色的基本理论。

1.画以像真、有灵相通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种观念认为,摹画某物,只要其形逼真便可与真物相感通,具有真物的灵性和神性,甚至直接变为被摹对象本身。汉代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与虎的习俗,就是出于神荼与郁垒善于抓鬼、然后缚于苇索以喂虎的观念。《大唐奇事记》“廉广”条也有“随意而画,当通灵”的故事。还有做成模型以取得原物功效的,这与画像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春秋繁露·求雨》称古人为了求老天下雨,要做各种假龙招雨,就是认为这些假龙和真龙一样,都可以行云致雨。

古人为何会认为画像与模型有着和真物同样的性能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有精灵可以依凭的缘故。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的一个普遍信仰,古代中国人也不例外,而且进一步认为这种“精灵”可以附于任何与其原形相像的东西上。降及唐宋,画像与真物相感通的思想更为盛行。宋代林登的《续博物志》说得甚为明确,该书载北魏的云兆,有一次捕获了云门黄花寺中的“画妖”,云兆质问道:“尔本虚空,画之所作,奈何有此妖形?”画妖答道:“形本是画,画以象真,真之所示,即乃有神。况所画之上,精灵有凭可通,此臣之所以有感,感而幻化。”意思是画出东西,因为和真物相像,便可使真物的精灵与之感通,并附于其上,故而有灵。

古人的这一思想是符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一道完整的符,必须有“图”,其图形有神人。“画以象真、有灵相通”的思想不仅是符中画图像的依据,也是符书写符号的基本理论,因为中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是从绘画中脱胎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也可看作是一种“画”,因而也可和原形感通,通则有灵。

2.字纸神性的观念

古代中国人认为,名字一旦书写在纸上就成“字纸”,这种字纸也能和书写的原形感通,具有原形的体形、神性和灵性。字纸神性是从“画以象真、有灵相通”的观念演变而来的,在思维模式上是一致的,但也是对“画像有灵”的超越,它使具象的画变成了抽象的名。

符也是一种“字纸”,符中的“字”,大多是代表鬼神的符号,通过书写神鬼名及其符号,此字纸便有了神灵的体性,就可以和神鬼感通,具备了召神劾鬼的功效。当然,符之有“灵”,不仅仅靠书写神鬼之名来获取,还须通过种种通神仪式、书写时的交神方法、特定的书写材料以及辅助法具等为符“点灵”,但书写字符本身,也是符获取神性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便来源于字纸神性的观念。

由于字纸具有神性,故鬼魅畏之。也正因字纸可以劾鬼,作为字纸的符自然具备了辟邪驱鬼的功能。或者说,巫道正是从字纸具有神性、可以劾鬼的观念出发,认为符能够役神逐鬼。

二、语言符号的疾控理论

所谓“语言符号”指“咒语”。“咒”是人们向神明表达的某种语言信息,这种语言信息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某一愿望,并企图通过神明来实现这一愿望。和一般的语言不同,咒语不是人与人沟通思想的手段,也不是梦中呓语和下意识的独白,它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其对象是神不是人,或者说,通过神再到人。咒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克制、厌胜对方。为什么语言(咒语)可以达到厌胜的目的呢?这就涉及到克制理论,古代克制理论有很多,但用于咒术的,主要有两种:呼其名以厌之与阴阳五行。

1.呼其名以厌之

所谓呼其名以厌之,指古人认为通过呼唤某位鬼神的名号,便可压制、厌胜对方。它可分为三类:

(1)呼唤比对方更强大的鬼怪名号以克制之

这种以恶制恶的克制方法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原始人缺乏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手段,对危害自己的动物怀着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很快变成一种崇拜,再由崇拜演变为图腾。图腾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但在后人看来就成了一种神兽和精怪。图腾的作用不仅是作为氏族的象征,而且往往用来克制敌人,因为图腾是氏族所崇拜的一种最强大的力量,用它来克敌,自然无往而不胜。中华民族融合以后,龙成为整个民族的图腾,原来各氏族的图腾就退为某一方面具有克制力的精物、神怪,成为人们驱邪厌胜的象征。

(2)呼作怪的某鬼怪之名以厌之

古人认为,当遇上鬼怪之时,只要能知其名并呼之,便可使之现出原形、逃之夭夭。这一方法最早出现在《管子·水地》中,管子列举了两种水中精怪,并描绘了它们的形状,宣称若知其名并呼之,便可驱役它们。

(3)呼某主司之神名以制约之

这里所呼的神名不是用于交神而是厌胜。古人认为,人间万物包括人本身的各个部位、器官都有专门的神主管。因此,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只要呼主司之神名便可达到制约的目的,如有免疫之神,呼之令人不病;有辟兵之神,呼之以免遭兵灾;有御鬼之神,呼之可以却鬼;有祛病之神鬼,呼之可以治病;有梦神,呼之无梦魇之忧。

2.阴阳五行

阴阳是一组对立的矛盾。阴者,背阳也;阳者,向阳也,这本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自然现象,但这一概念后来被老子进一步引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与阳的矛盾。阴与阳的这种对立被引入咒术中,就成了咒术克制的理论基础。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五行之间有相生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有相克的关系,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咒术中的克制理论主要以五行相克说为基础。

咒术是对神发出并通过神来实施咒语要求的,因此,在施咒时必须先和神交通,或者说,交神是正式施咒前的一种仪式。交神的方法与咒仪有啸、诺皋、呼神名号等。

民间叙事中书写符号的驱病避邪

以符治病是符最早的功用之一。符何以能治病?这涉及到古代关于病因的理论。古人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犯有罪过,上天使之生病以惩罚之。《太平经·灾病证书欲藏诀》云:“念下古人罪过……故天遣吾下者,革其行,除其责,而不章更,天地人且共治之,使神病灾之也。”若由此致病,病人就要悔过、请祷、许愿还愿,以消灾解厄。二是由于有鬼怪作祟。道法(包括符在内)治病主要是针对这类病因。符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劾鬼,因此,自然被运用于治病之中。《神仙传·壶公》:“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这种观念便导致了驱邪治病的书符方法。

符术驱邪治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书病鬼之名以克制之,也就是在符中书写病鬼的名字或其符号;另一种是书神名或神之符号以制鬼。

一、《推初得病日鬼法》

敦煌写卷伯二八五六《发病书》中,载有一唐人用来治病的法术《推初得病日鬼法》,其法先根据得病的日期确定病鬼,然后用法术治之。《推初得病日鬼法》的治病法术可分为以下三道程序:

第一步,确定病鬼。写卷中有段文字对确定病鬼的方法加以说明:“卜男女初得病日鬼名是谁,若患状相当者,即作此鬼形并书符厌之,并吞及著门上皆大吉。”据此可知其法有二:一是根据得病的日期确定病鬼,古代以干支记日,因此所有的日期均要按地支分为十二类,凡在某类日期内生病者,皆为同一鬼所致,是为病鬼;二是根据病状确定病鬼,若日期无法确定时,还可根据病状对号入座,明确谁是病鬼。

第二步,做病鬼模形,其目的就是为了对病鬼施法,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厌胜病鬼的方法。古人认为,只要知道并制作了某作祟之鬼的形象,该鬼就会畏惧,就可克制并驱逐该鬼,这和咒术的克制原理“呼其名以厌之”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步,书符制鬼。上述各符要求“用朱砂闭气作之”。朱砂有辟邪作用,闭气即屏住呼吸,将与上天感通了的自身神气通过手、笔注入符中,使符有灵。

从符形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主要由星符和习见的日、尾、明、鬼等字组成。日、明都代表阳,尾即尾宿,是生命旺盛的象征,这些都是用来克制病鬼的。敦煌《发病书》的后半段还有另一组用来治病的符,根据说明,可知其法也是根据得病的日期即十二地支来确定病鬼的,实际上是《推初得病日鬼法》的姐妹篇,但在致病观念和治病方法上有所不同。

二、辟邪符

在民俗中,“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包括妖鬼、秽物、邪气、精怪等,需要专门的辟邪符。葛洪的《抱朴子·登涉》中就已提及:“或问曰,辟山川庙堂百鬼之法。抱朴子曰,道士常带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老子左契,及守真一思三部将军者,鬼不敢近人也。”

《云笈七签》卷十九中也提到一组辟邪符:“子欲制百邪百鬼及老精魅,常持符利剑亭水瓮上,于中视其形影,凡行出入卒逢非常怪物,于日月光中视其形影皆可知也。以丹书制百邪符置于瓮水上,邪鬼见之皆自然消去矣。诸精鬼魅龙蛇虎豹六畜狐狸鱼鳖龟飞鸟鹿老木皆能为精物犯人者,符刻之、斩之,付河伯社令,常召今日值符使六丁神守之宿卫。左文字在八十一首玄图,六甲宫四十九真中亦有,珠胎、七机、华盖、清观皆能制百邪,此四符者恶秽人不可服也。”

三、破秽符

民间的“秽”多指妖魔鬼怪,故巫师常以破秽符、辟秽符之类的法术禳解之。《新齐谐》卷十八“山娘娘”条便有一例:

临平孙姓者,新妇为魅所凭,自称“山娘娘”,喜敷粉着艳衣,白日抱其夫作交媾秽语。其夫患之,请吴山施道士作法。方设坛,其妻笑曰:“施道士薄薄有名,敢来治我,我将使之作‘王道士斩妖矣。”“王道士斩妖”者,俗演戏笑道士之无法者也。即以手按其妇腹下,秽血喷之,法果不灵。道士曰:“我有辟秽符在枕中。”命其徒取而张之,再坐坛作法,妻有惧色,亦坐几上,扫帚作法,彼此斗良久。其夫见三目神擒一白猴,大五尺许,投阶前。猴俯伏。道士取而掷之,屡掷屡小,缩如初生小猫。乃取入瓦坛中,封以符印,旋有黑气从坛中出。次日投江中,妇病遂愈。(袁枚:《新齐谐》卷十八)

吴山道士开始用普通法术对付山娘娘,结果被山娘娘用秽血喷之,法术不灵。最后,靠破秽符才将其制服。

还有一种常用的破秽符叫做“九凤破秽符”,《永乐大典》中录有此符,用于“解涤厌秽,消诸不祥”。

四、端午驱鬼符

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燕京岁时记》“恶月”条曰:“京师谚曰:病善正月,恶五月。”是因为五月夏至时,太阳位于北回归线,日照时间最长,过了夏至正午,日照开始变短,所谓“阴阳争,死生分”, 而端午(即午月午日午时)作为阳和阴的平衡点被人们所重视。日本学者中村裕一认为,人们之所以在端午有许多厌胜习俗,“是因为端午一过阴气逐渐增长,再加上气温上升,恶疫极猖獗,生活上不顺利的事情的发生率增高”(中村裕一:《道教和岁时节日》,《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在古代,人们认为阴是鬼的生存环境,端午以后,阴长阳消意味着鬼的势力在增长,人作为阳物抗御鬼邪的力量逐渐减弱,病害容易发生,故需在端午这一阴阳力量对比发生转折的时候,用种种厌胜方法对阴鬼加以遏制,以保一年的平安。

端午书驱鬼符便是人们在端午日进行的一项厌鬼活动。敦煌写卷伯三八三五背面录有此符,符旁有一说明:“巳前符端午日取未,日出时书就,砚瓦内硝磨黑土,含一几(点)硝,直至书了。更用为牙珠笔符上书‘子(字),厌阿稻伽药涂磨身,蛊毒自除,休粮方内。不出外,入达本源,万事兴。又方:每日吃杏七八,枣三个,渴特吃人参伏苓汤止渴。”

应该指出,以上诸种驱邪治病符,都是某种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体现。从医学的角度看,除了精神慰藉的作用外,其本身并不能治任何病。

民间叙事中语言符号的驱病避邪

古代巫医不分,确切地说,医是从巫中分化出来的。巫医治病的方式很多,除了占卜、书符外,祝咒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作为语言符号的祝咒,其治病的原理与书符治病的理论相同,皆认为致病之因在于“邪”,于是,祝咒疗医成为古代避邪驱病的主要方法。治病咒术是否真能治病?从医学上讲,这是毫无作用的,是蒙昧时代的产物。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治病咒术能给予患者某种心理慰藉、暗示,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压力,从而有助于病症的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这种作用不宜夸大。

一、禳解咒术

巫医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有鬼在作祟,因此,要治好病,就须禳解病鬼。禳解病鬼的咒术有以下几种:

1.请神

请神是将有关神鬼请下来,对病鬼进行克制。浙江西南部一带的山区,病人病情较重或久病不愈的,要请师公请神驱鬼。驱鬼时要设香烛供品,并念请神咒语:

神坐定,喜洋洋,

弟子殷勤上宝香,

青烟缭绕三叩首,

化作祥云上天堂。

烛奉献,插高台,

烛火朗朗照天台,

结成万朵金莲子,

一对茶花顶上开。

茶奉献,端上来,

茶是神灵下马杯,

取来五龙江里水,

杯杯泡出菊花来。

酒奉献,斟满盏,

杜康造酒美名扬,

寒天吃盏一身暖,

暑日三杯透心凉。

斋奉献,最殷勤,

豆腐香菇和金针,

弟子将钱去买办,

排列筵中献神。

食奉献,最殷勤,

粒粒辛苦最为珍,

世间五谷称大宝,

一盅米饭敬神灵。

肉奉献,最心诚,

栏里养来有千金,

六畜之中猪为首,

金刀切成献神。

鸡奉献,两翅飞,

一对凤爪踏东西,

头上鸡冠分鼓点,

五更时节自然啼。

鱼奉献,背驼旗,

东海作浪西海嬉,

罗风将军扶上岸,

鱼鳞叠叠献神。

财奉献,最殷勤,

化财消灾求太平,

人若化财神降福,

黄表纸马付丙丁。

(吴真:《大山里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化》第二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2.请祖先亡灵

广西瑶族盛行请祖先亡灵的问鬼治病咒术。据胡起望《盘村瑶族》一书载,1981年6月,盘村庞有明的妻子患病,到县医院治疗,短时间内没有显著疗效,于是请本村的赵志文来问鬼。其施法程序是:患者家属事先备好祭鬼的食品,有煮熟的猪肉、鸡、白米和酒。此外,还有筷子、香、纸钱、剪刀,置于小桌上和簸箕上。师公口里喃喃念着带去的《忏饭书》,即咒文:“一声鸣角去哀哀,去请梅山殿上来。亡师无命归阴府,请迎魂魄下灵来……家财爱进,外财进添,人丁清洁,六畜成群。五谷丰登,金玉满堂,千般吉利,万事亨通。”咒文的内容是邀请亡命归阴的父母魂魄回来衣食,保佑在阳间的子女生活美满幸福。念咒时,师公还不时地暂停念经,吹响牛角,意思是通知亡灵吃饭。师公在念咒时,可以随便与坐在旁边的人攀谈,谈完话,又继续诵经。最后,师公烧纸钱,供亡灵在阴府使用。

3.贿鬼

贿鬼是巫师以讨好、贿赂的方式,送走病者身上之鬼的咒术。独龙族的家族成员患病,经占卜认为是“崖鬼”作祟的,要请家族里的“乌”(巫师的一种)来主祭禳解。祭鬼的祭品和数量必须根据卜示来决定,一般多用小米饭、酒、鱼肉、山雀肉、鸡和猪肉等,隆重的要杀几头猪,最隆重的宰牛以祭,但须由“乌”来持刀宰杀。祭祀前,“乌”都要先将酒喝个半醉,然后开始施咒。咒词的内容是讲述“崖鬼”来历的传说,背诵本家族各代“乌”的名字,不得有误,再念以下咒语:“今天我们算着你了,给你杀了猪或鸡,一共算出这么多,猪鸡的‘卜拉你快些抬走吃掉,让病人快些好起来,这里你不要再来了!”边念边将祭物在病人头上反复绕圈圈,仪式结束,“乌”同众人共餐祭物。(蔡家麟:《独龙族原始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

4.驱鬼

《大山里的鬼神世界》载,浙江西南部山区有一种“送船”的驱鬼习俗。当患者病情较重、拖延日久,被认为是鬼已上门,向病家讨取吃食财帛,或是讨取前世债务,巫师便用纸折叠成约一市尺长、手掌宽的纸条,再将竹片插纸条两头上翘如船形,取病者床上脏物如头发、垫床的稻草之类,放一点在纸船上,由师公作法念咒,用唱的形式,民间叫《送船歌》,请鬼上船后师公将纸船送到村外烧化,鬼已赶走,其实是礼送出境。其所唱《送船歌》即咒语如下:“天上连连地连连,鲁班师父造彩船。鲁班师父造起两间船,眠床桌凳尽周全。鲁班师父造起三间船,油盐酱醋尽周全。鲁班师父造起四间船,鸡鹅鸭蛋尽周全。鲁班师父造起五间船,街坊弄巷尽周全。”唱到这里,师公接着唱《拆字歌》的咒语:“天上连连地连连,会唱山歌来帮言,唱起山歌多热闹,召引大神上花船。天上洋洋地洋洋,众郎山歌来帮腔,好好山歌唱一段,礼送大神出外乡。”巫师唱完船歌,送船到村外烧掉,驱鬼法事就结束了。从歌词中可以了解驱鬼的咒语,其实就是取悦鬼的奉承话,是送鬼走,以歌舞媚鬼,让鬼欢欢喜喜地走,不像道士那样“捉鬼”。咒语以歌的形式唱出来,是古代歌啸交通鬼神的遗存,这种方式使声音扩大,有起有伏,同时也可软化咒语,有利于交鬼和悦鬼。

二、移灾咒术

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富有想像力的方术叫移灾,这种方术可将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灾病通过巫法移至另一人或他物之上,由来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即有此术。其要点有四:第一,移灾须选择特定的时间,如晦月、日朔等日子;第二,移灾有特定的对象,如禾草、敝帚、葵茎等;第三,让病人或患处与被移灾物交感,如让病人抱禾,以敝帚扫疣,目的是让病患转移;第四,念移灾咒语。《抱朴子·遐览》中就载有《移灾经》。

据《南史·薛伯宗传》,薛伯宗善用移灾术治人痈疽。有一次,公孙泰患背痈,请薛伯宗治之,薛“为气封之”,用移灾术将背痈移至阶前的柳树上。第二天,公孙泰背上的痈疽果然消失了,但阶前的树上却长了一个大瘤,犹如拳头,二十余日后,瘤大脓溃,不久,树就枯萎而死了。

海南岛在旧时也盛行以移灾术治病,能将患者身上的疮移至山中的树上,其法符咒并用。

三、祝由科

祝由科是古代的一种医术。元明之际,太医院设十三科,祝由科是其中一科。但祝由科究竟是怎样治病的,古人众说纷纭。有说祝由科以画符治病者,即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所说之“符炼之术”;有谓祝由科用的是移灾术的办法;还有人认为祝由科治病符咒并用,据《留仙外史》“祝由科”条载,相传黄帝有二臣,曰岐伯氏治病按脉,能知人士十二经,投以药无不效;祝由氏治疾,不用药,惟以清水一碗,以手捍剑诀敕勒书符水面,以饮病者,亦无不效。

准确地说,祝由科是一种以咒术为主要方式的治病巫术。祝者,咒也;由者,病由也。祝由即口咒病由之意。《素问·移经变气论》:“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这一解说表明古代的祝由科是以祝告也即口咒病由为手段的治病方法。但人之生病为何要向天祝咒病由呢?又为何古人认为祝咒了病由就可医治病症呢?“由”指病由,按今天的理解,病由指病情发生的根源,但古人在这一点上和今人的理解完全不同,除了医学家可用阴阳失调进行解释外,民间还认为是鬼怪作祟,因此,鬼怪就是病“由”。既然病由是鬼怪,当然吃药、针灸也就无效了,这就是《素问》说的“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而对付鬼怪的办法最好是咒“由”,即向天神口咒致病之鬼的名字,即采用“呼其名以厌之”的理论,通过咒诵病鬼的名字,让其现出原形,或让神捉拿驱赶它。

《留仙外史》载:某年汴城节署旗竿斗损坏,匠人以绳辘轳上升其巅,为之整理,竿忽为风所折,匠人堕为齑粉,佥谓无再生之理。会有辰州木客过此,笑谓无患,乃命人取板四片,以一板上置黄土,将匠人舁置土上,左右夹以二板,又以黄土遍撒其身。以手捏剑诀敕勒书符,口中喃喃诵咒毕,复吸清水其面,上盖一板,以麻绳束之。七日后,去麻绳启板视之,气热如蒸,匠人竟体大汗,欠伸而起,已霍然醒矣。人问及前事,昏然不知,但为如梦初醒,殊无所苦。

从上述民间叙事中可以看出,在面对病患的过程中,古人常常把以符咒为主的符号控制作为驱病避邪的重要方式,充分反映了古人希望以这一虚幻的工具控制疾病的强烈渴求。尽管这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但却处处体现了古人奇特而丰富的想像力。而这种巫术信仰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原始思维的产物,只能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育出来的,也只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歪曲的解释,这是古俗活动的民间限阈。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这一文化习俗。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字纸古人符号
敬惜字纸
学符号,比多少
撕字纸
好玩的古人
咏圆规
古人怎么洗澡?
过剩的字纸
“+”“-”符号的由来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