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
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经济大国争夺发展战略制高点、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我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与统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众说纷纭,各有侧重。国际上,侧重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根据产业研究开发密集度作出的定义,即凡是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7?郾1%的产业称为高技术产业。国内,为了便于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技术来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而特定采用高新技术这一术语。它是指新型技术、创新的成熟技术以及专利技术、专业技术和本国本地区没有的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两部分,是利用高新技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是按照行业技术特点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某些特定行业总称,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从定义的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包含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高”产业体现为科技含量高,是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尖端科技,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之上的产业。“新”产业是以新技术为基础,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技术的不断利用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新”是“高”的基础,新技术发展对高技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高技术的发展依赖新技术。“高”是“新”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可以发展为高技术,高技术来源于新技术。
2、从产业的特征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概念本身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高新技术内涵也不一样,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也就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普遍发展而转化成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内部,“高”与“新”也可以相互转化。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性,给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只有基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体状况客观的加以认识,把握其基本理论,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才能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统计体系。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现状
1、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工作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定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不清,高新技术产业概念被泛化。何为高技术,何为新技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区分。然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报道却比比皆是,各地也都制定了本地的支持高新技术的相关优惠政策,甚至掀起一股圈地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热潮。很多地方由于自身条件和基础问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高新技术产业,他们往往把某些传统行业包装成高新技术行业;或者把技术水平无法测量的行业统统归入高新技术行业,造成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概念被滥用。
在统计体系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渠道过多,各渠道统计内容划分不清。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统计包括: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统计、国家级科技计划统计四个渠道。由于不同渠道都有各自的统计体系与统计方法,往往造成基层部门重复工作,效率下降。从管理部门来看,主要是政府统计与科委统计的“双轨制”统计。两个部门进行统计时缺乏相互联系,分工不明确,造成企业在上报数据是要执行双重标准。
在统计数据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质量不稳定。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统计制度的执行者是全国53个开发区的信息统计部门,而开发区的信息统计机构比起政府统计部门来权威性不够,没有统计执法权限,无力对企业所报数据进行严格审查或存在较多企业数据漏报现象,导致统计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不正常;另一方面,统计制度执行不严格,加之人员力量与所承担的统计任务相差悬殊,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造成很多以月报为基础的快报数据与正式年报数据差距过大。
2、问题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回顾自十五大提出高新技术产业以来的十几年来,可以发现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定义与统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客观上,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不完善。从企业内部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其管理者主要是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致使企业统计基础工作非常薄弱。绝大多数高新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统计原始记录和专业基础台帐,企业统计人员以兼职为主,且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不高。从外部看,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中的双轨问题突出,企业重复报送若干套指标相近但体系各异的统计报表不少,指标看似相同或相近,实则有所区别。不同管理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对统计时点报告期、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的要求各不相同,使企业无所适从,无奈之下只好采取应付的办法,其结果是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进而影响到依据统计所进行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主观上,从统计管理体制上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管理缺乏科学性。一方面是与国家统计制度中已经标准化的指标衔接不够。如没有突出国家统计制度中已经相当完整的101表中的各种国家统计标准。另一方面是现行科技统计制度还带有较为浓重的计划管理、工作管理、项目管理的色彩。不少统计项目表格和指标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组合功能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基础统计数据的多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统计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最后,从深层次来看,各部门以本身利益为出发点,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得失。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为了争取国家政绩和相关利益,在统计上虚报浮夸,弄虚作假。国家为了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并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考评地方政府的指标之一,正是由于自身利益上的考虑,虚报数据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考虑,千方百计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数字;企业为了获得国家的税收优惠,往往把传统行业包装成高新技术产业,虚报企业技术投入的数据。
3、解决问题的思路。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客观、主观及历史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提出明确的高新技术产业定义,然后在该定义范围的指导下提出科学的统计体系,最后通过定义与统计体系的建立,确定实施手段。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以上三点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为了改变统计的混乱状态,我们必须明确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定义。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定义,可以明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差别,对于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编织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布局和建设产业支持系统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有重要作用,是以上所有工作的基石。
其次,为了解决统计体系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提出科学的评级指标、划分标准和行业目录等一系列系统的统计体系。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是我们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统计项目研究的最重要的部分。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统计体系。
最后,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还要提出完整的方案与统计管理办法。在明确定义与统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时提出对于统计工作管理的基本组织构架与管理机制。完整的实施方案的提出提高了项目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指标
在统计指标的制定时,我们既要借鉴国际上的有效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特征和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适当的统计指标,以保证统计工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认为对于行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包括以下三个条件:
1、指标体系既包括微观层次的指标又包括宏观层次的指标。微观层次的统计指标主要面向单个高新技术企业,包括R&D经费强度、R&D人员比重,知识资本回报率等。宏观层次的指标是建立在微观指标之上的,体现总量及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R&D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总额等。
2、指标体系既包括传统行业的统计指标又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指标。传统行业的统计指标是指目前统计局已经进行统计的指标,包括行业总产值、行业投资总额、就业人员构成、进出口总额等。新的统计指标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重新选择的统计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
3、指标体系既包括高技术指标又包括新技术指标。高技术指标是反映技术水平的指标,包括行业技术能力指数、资源转化能力指数、比较优势指标等。新技术指标反映了行业技术创新程度,包括专利指数、技术创新经费、行业技术依存度、新产品产值及产值率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方案
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是多部门、多体系的统计,政府与科委不同统计工作的开展,往往使企业无所适从,既不能正确的提供数据也不能有效的利用数据。在明确高新技术定义,建立科学统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设置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机构,进行专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调查。改变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情况,由国家设置专业部门统一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调研。
2、采用抽样调查和与年度普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重点企业采用月报方式,非重点企业采用季报、年报获得数据。
3、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信息。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实现实时性信息收集与发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