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杰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大量的、随机的,也正是这种随机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挥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教师探索出基于学生发展理念基础上的理想的随机评价,笔者针对随机评价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对随机评价的调节功能不能异化、偏废
课堂上,教师应通过随机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与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传统范式中解放出来。所以,对随机评价调节功能的运用显得眼高手低、机械生硬,对随机评价的价值取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在知识、技能层面。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也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个性化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能充分发挥所有学生潜能的课堂系统,营造开放的、和谐的人文环境。这涉及诸多因素,合理运用随机评价的调节功能是其不可或缺的方面。因为,随机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有着深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广泛操作技术的教学策略。它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的同时,也随着学生兴趣的不断增强,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目标、新的主体和新的氛围会不断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过程。随机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师生借助共同目标与共同的社会行为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作为集体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总是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不断从事与创造有意义的对话、不断实践新的连接。进而,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并重的多维主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达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收放自如的境界。
对随机评价的激励注解不能庸俗化、简单化
现代评价理念倡导,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倡以鼓励、表扬等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教学的随机评价从激励的原则出发,这是不容置疑的!来自
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应该是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时下,课堂上教师的随机评价已经由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向调节、激励功能转移,但也许是“雾里看花”、“消化不良”的缘故,使激励庸俗化、简单化。如,当教师认为某一名学生比较精彩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时,就会发出指令“表扬他(她)”;当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够标准,甚至是完全错误时,教师的招数不外乎是“谁和他有不同的意见”、“谁来帮帮他”等呈现方式。这种模式化的“教学表演”是强加给学生的,基本上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将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激励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激励性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就是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成功与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并慷慨地给予真诚而公开的认可和激励。而激励不是通过控制机能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推,而是要满足学生非常基本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人的需求,即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和自尊感等,这才是激励的实质!
对随机评价的运作时段不能囿于课内、曲尽人散
随机评价从起因来说是随机而来的,就经过来说是“见机行事”的,但从结果来讲,绝不是随评而去的,反而是教师行为具有实质意义上期待的开始。如果我们仅仅注重课堂上即时状态的作为,而忽视课后长久之计的修为,那么,只能说这种随机评价是浅尝辄止的。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着眼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如,学会学习、合作、做人和生活等。对教师而言,一个教师之所以专业,就在于他既深知教学的活力来自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同时又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我所用,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课堂的人文性,来自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生命的关注和激励,对每个学生一生发展的关照和促进。
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有独立的七种智力,各人的组合不同,智力强项各异,但并无优劣之分,只要善于开发,每个人都可以将其潜力发挥至极致。为了实现“个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必须使学生个体差异的敏感程度成为教师能力的一部分,并在正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要求教师能根据自身心理,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在不同时间表现出的差异,明智地选择评价时间和安排学生实践的特定领域。教育评价应该尽可能地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进行,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这既是原有水平的反映,又是在各个时期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真实记录,更是对学生最终作出较好预测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促进发展的评价,需要借助很多评价方法和手段,收集反映发展过程与状况的证据。课堂教学中具有个体性、代表性和成就样本性的随机评价,完全有必要在教师课后不露痕迹地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成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笔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和作业等开放的方法。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当然,目前要使教育评价成为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经常性地进行教育评价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寻求能够反映出受试者个体的真实情况和为了个体的终身发展,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