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霏
14岁的儿子,上初中不到两个月,我就意外地得知,他竟然有了女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不是老师,而是和儿子有了朦胧感情的那个女孩儿的母亲。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儿子去学校出板报了。我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女性的电话:“我也不知怎么说好,我女儿孙雯是你儿子的同学。”一种不安的感觉在我心头涌起——凭着做母亲的直觉,我觉得儿子小刚大概是惹事了。
果然,孙雯的母亲告诉我.小刚在追求孙雯。她在一个月前就发现女儿有点儿神神秘秘的。后来她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翻查了女儿上锁的抽屉,找到了女儿的日记。在抽屉里的一本杂志中还夹着小刚写给她的信。
那本日记和信她都看了,流露出的迹象证实两个孩子彼此爱慕,而且是小刚主动的。孙雯的母亲还告诉我,她已经和女儿反复沟通,可女儿认为母亲不该偷看她的东西,有了逆反心理。
孙雯说今天去学校出板报,可她母亲跟踪女儿发现,她的女儿和小刚去了植物园。孙雯的母亲认为这种事情,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小刚主动退出,对两个孩子都是好事,所以才找我联系。我也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两个孩子走出早恋的误区。于是,我们两个做母亲的商定:尽最大的努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并经常沟通情况,把握孩子的动向。
话虽如此,可是我该如何对小刚说呢?小刚从小自尊心强,如果直接问他与孙雯的事,很可能是要么死不承认,要么就干脆认账却责怪家长多管闲事。如果产生了逆反心理,那就像孙雯一样,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我赶紧和出差在外的老公及平日最信任的老同学黄倩分别通了电话,最后决定请老同学帮忙布一个局,让儿子体面地走出这个“美丽的错误”。
到了晚上,小刚回来了。我若无其事地做饭吃饭。刚吃罢晚饭,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谁呀?黄倩呀。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哪儿都没去,做家务、买东西。什么?植物园?不可能,小刚去学校了。”说着,我瞟了一眼儿子,能看出来,正看电视的他,听到“植物园”的字眼,脸都红了。
我打着哈哈,继续跟黄倩侃:“早恋?不可能。我家小刚能那么糊涂?那倒是。你说陈勤要是早点儿告诉孩子这个道理,也不会这样了。多可惜呀。行,改天咱们聚聚。”
我放下电话,小刚问:“是谁呀?”我说:“是黄倩阿姨。她说下午在植物园看见你了。”儿子的脸又红了,他吭吭哧哧地说,出完板报我是和同学去植物园了。我心里又惊又喜、惊的是儿子居然认账;喜的是他还没有撒谎。我故意轻松地说:“同学一起出去也很正常啊。黄倩阿姨太敏感了。”儿子吃惊地望着我,半晌才突然冒出一句:“那您刚才说陈勤什么的,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儿子:“陈勤是我的另一个同学。她的儿子上中学时可棒了,可是初二那年,不知怎么喜欢上一个女生。据说那女生学习也挺好的,后来老师找了双方家长,家长肯定得反对呀,可能是家长的方式太粗暴了,不但没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害处,反而是家长越反对,孩子越要在一起。为这事两个孩子牵扯了很大精力。中考后,男孩儿去了职业高中,女孩儿考进一所普通高中。人长大些了,考虑的问题也多了,那女孩儿很后悔这段感情,提出做普通朋友。男孩儿问为什么,女孩儿说,你不觉得咱们的交往影响了我,也影响了你的发展吗?后来这个女孩儿为躲开男孩儿,转学到另外一所寄宿制学校,听说考上复旦大学了。陈勤的儿子职高毕业后就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这不,他爸爸妈妈都吓出毛病了,一看见我们这些老同学,就警告我们,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尤其是早恋问题。所以黄倩阿姨一看见你们,就来提醒妈妈。”
“您的意思是说,早恋都没好结果?”儿子的话在我听来,有三分疑惑、七分质问。我犹豫了一下,说:“那倒未必。”我这么一说,小刚吃惊地看着我。我继续说:“过去还有十六七岁就成家,成家之后再求学的呢。不过,像这种情况要学有所成,非有大毅力不可。其实人生也是有季节的,在哪个季节做哪个季节的事。如果非要在播种的季节收获,岂不是不可能的吗?假如你现在开始谈恋爱,妈妈现在开始养老,是不是有点矫情外带着可笑?哎,你们班有没有早恋的?”
儿子有点儿不自然地说:“应该有吧。您说,这种事要是被老师、家长知道了,还不得被打人另册?”
我说:“别人我不知道。要是我的话,我就告诉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是要真产生爱情,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还没到播种爱情的季节,怎么能先收获呢?再说,什么事情都讲究比较、鉴别,刚上中学的孩子怎么就知道这个人是适合你终生的呢。不过.这种事情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如果赶上个明白孩子,一点就透;如果换成个糊涂孩子,没准儿就特别反感,那家长可就白费心了。”
小刚看看我,突然问:“妈妈,您是不是知道了?”我犹豫了一下,肯定地点点头:“妈妈想,也许你不愿意让我们知道。其实这种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一些帮助的……”儿子打断我的话:“其实我也说不准自己是怎么回事。我是班级新选出的数学课代表,她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我们俩常在一起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她聪明、漂亮,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她。我觉得和她在一起,干什么都挺兴奋,可我们在一起时也提心吊胆的,您说我们还能做好朋友吗?”
我心里一阵兴奋,赶紧告诉儿子,朋友永远不嫌多。“儿子这么理智,妈妈就放心了。你最好能和她保持好同学、好朋友的关系,但只能到此为止,这样对两个人都有好处。”儿子郑重地点头,说自己会处理好。我说我相信我儿子能处理好。如果做起来有麻烦,还可以和我们商量。
两天后,儿子告诉我,他把问题解决了。
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我如释重负。我没有追问儿子是怎样和孙雯谈的。现在,每每听到儿子“没心没肺”地哼唱“亲爱的,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时,我就暗自庆幸——如果不是在老同学黄倩的帮助下,平和地解决了这次情感风波,儿子的学习生活还会如此平静、快乐吗?
责编/王昕